备孕 孕期 分娩 月子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快速怀孕 怀孕初期症状 怀孕同房 宝宝起名 孕妇食谱 孕妇水果 孕妇感冒 孕妇便秘 月子餐 宝宝食谱 宝宝发烧 宝宝咳嗽 宝宝腹泻 疫苗 产后同房 幼儿早教 生男生女 婴儿湿疹

走进孩子的涂鸦心理世界

2015-12-12 10:47 41 1 收藏

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儿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变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进入孩...

【 tulaoshi.com - 儿童心理 】

孩子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

1、 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 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 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 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 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 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 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 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心理:如何走出地震心理阴影?

地点:东环广场A

时间:2008519日下午

专家:青未了心理咨询创始人安澜先生 青未了心理咨询师杨岚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512四川汶川地震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每个人在心里默默地为灾区的人民在祈福,也许我们内心仍久久不能平静,图老师育儿网作为母婴类垂直门户网站,今天有幸请到心理专家安澜先生和杨岚女士,将就灾后心理干预方面问题为大家做一些讲解。首先欢迎他们的到来。

安澜:图老师育儿网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青未了心理咨询创始人安澜,今天是519,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在此我想对在此事件中遇难的朋友致以沉痛的哀悼,对死难的亲人和朋友道一声保重,对战斗在抢险救灾第一线的朋友道一声感谢。

杨岚: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青未了心理咨询师杨岚,这次非常感谢图老师育儿网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大家讨论一下灾后的心理工作,我的很多朋友同时已经奔赴抗灾抢险的第一线,进行最及时的心理疏导。想图老师育儿网也在尽自己之力为大家做这样一个知识普及的工作。我非常愿意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配合图老师育儿网,今天是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刚才我们和主持人一起默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一些复杂的情感。虽然这些死难者不是我们的家人,但是我和大家一起都感觉到这种深深的痛。

主持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个人心里都在承受着巨大压力,今天我们主要关注三类人群的心理压力。一、幸存者,二、救援人员,三、普通民众。

一、幸存者的心理压力

主持人:我们首先谈一下幸存者的心理压力。我们都知道在这次灾难中有的人丧失了家园和亲人,也有的人身体因此而残疾。面对这样的情况,幸存者又是怎么样的心理状态?

杨岚:刚才主持人谈到了丧失了家园和亲人的同胞。还有的人身体残疾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还者,遇到了前有未有的心理创伤,比如说一些孩子,虽然在地震刚刚开始的时候被家长成功地抱出来了,但是看到其他人遇难了,还有街上各个地方很悲惨的情境。

我们知道,小孩子心理康复能力是比较弱的,作为家人,还有我们在现场的一些志愿者们,也可以及时的为孩子们做心理疏导去观察他的反应。有时会觉得只有看的见摸得着的创伤是需要干预的,其实有一些比较脆弱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创伤会隐藏的比较深需要我们去发现。

主持人:丧失亲人之后通常会出现4个心理反应过程。一、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二、埋怨: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三、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特别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噩梦,失眠等等;最后一个恢复期:不再做噩梦, 开始适应新生活。

如果大多数人能经历这样的过程而能自愈,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那么,作为这些丧失亲人的人,是否能有一些自主的方法?请专家给网友介绍一下。

安澜:我来说一下,当我们去理解哀伤的时候,会发现哀伤的情绪后面有一个丧失,当你去丧失一些东西的时候,比如说当我们丧失一个亲人丧失一段感情或者是喜欢的东西没有了,就会有哀伤的情绪,也就是说我们即使每天甚至是每时每刻都会有丧失,也都会有哀伤。

所以针对这样一种情绪,其实古人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那就是叫做仪式。比如说家人去世之后我们会去哭丧、守灵,这样可以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这样一种仪式是一种告别,是一个结束,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只有一个结束才会有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哀伤的情绪,我们认为我们会多采取一些方式,把我们这样一种情绪表达出来,做一个告别,有一个新的开始。

杨岚:我印象最深的是如果没有前阶段的结束就不会有下一阶段的开始,哀伤有的时候是使人很容易沉溺其中的。

就像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他会不愿去见人,不愿意看到别的孩子。如果他没有走出第一步的话,他会老有这种情绪,我们要鼓励他能够走出第一步,走出自己的牢狱。我有时会想,孩子的生命和大人的生命其实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比如说大人是养育这个孩子的,孩子有他单独的命运,有时候他的父母很少去管他,作为一个人在一生中遇到很多苦,是因为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有的人在说每个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以什么方式去死,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去想死亡的问题,去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去想一想,如果我们明天要死了,今天要做一些什么,可能会更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以接纳的态度去面对。

主持人:这次地震是在下午2点28分,很多孩子还在学校的课堂上,也有很多孩子幸运的存活下来。请杨岚谈一下这些幸存的孩子日后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杨岚:我想谈一下有些幸存的孩子,灾害之后很长时间内经常用游戏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地震的恐惧,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注意去观察这些孩子。

如果说孩子会经常去搭一个金木塔然后去推翻,来重现地震的场景,我们不要去制止。这是他自己进行的一个很好的治愈。在重现这个过程中,他可以很好地修复自己的伤痕。我们可以去观察他,并且要反复地给他营造安全的环境,尽管地震的场景在他的心目中模拟,但是他可以知道这种是安全的,也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主持人:这次可能有很多人失去自己的亲人,他们会有自责的情绪或者是负罪感没有去救自己的亲人,我们如何去减少这种负罪感呢?

安澜:当我们的亲人朋友我们的同事去世的时候,而我们还完好无损,我们心中会有一种自责,这个时候我们依旧要强调的是表达自己的哀伤,我们的恐惧,用种种情绪表达出来。

我们自己做得事情,实际上有三件事情,一件事是他能够把他当做上帝的事情,一个是自己的事情一个是他人的事情,我想现场的当事人能够做得只能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能代替他人去做一些事情,所以我们没有责任或者说能力去替别人去做一些事情。

杨岚:失去亲人之后的自责感不仅是在地震灾害中,很多比如说亲人以外死亡病死的情况下人类也很容易出现自责感,灾害中有很多种情绪,这些情绪是相伴而生的,自责感的背后的安澜会提到有恐惧失控无助悲伤什么的,这些情绪是都有的,其实自责的情绪是没有任何逻辑和心理基础的。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朋友去劝他,去引导他用理性的思考,你是无能为力的,你是无法控制其他人的命运的,你可能无法接受,你如果能够陪伴他听他说并且说这只是暂时的情绪,重新建立起他的信心,这样一种态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治愈。

主持人:我想请问一下,地震创伤这些情绪会多久影响我们,换句话说作为心理工作者多长时间对他们进行干预是有效果的?

安澜:根据每一个个体的不同,所以造成的创伤和影响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因人而宜。如果对于这个时间说,越早越好。在这个干预的时候,我们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心理测评。我们请杨岚老师讲一下。

杨岚:因为地震的灾害影响的人群是非常多的,他跟我们平时遇到的这种丧失亲人自己生了重病的个人灾难不一样,总的说遇到了巨大的创伤之后,干预要越及时越好。但是地震和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心理健康的人员,他们要进行一个测评和调查,来了解整体的这些灾后幸存者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他们主要的症状是什么,他们最需要那一类的救助?

因为考虑到整个状况,要有一个物资和人员的调配,要有一个轻重缓急的东西。比如心理方面,这次地震灾害我觉得中国的心理卫生人员就已经积极的行动起来了。比以前的灾难反应的要更及时,救助要更多。我相信,随着中国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卫生人员的队伍的壮大会越来越好的。

安澜:我想补充一些,作为我们这样一个经历这场灾难的死难家属也好,我们从心理干预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一定不要说,想开点,这个没有问题,我们一定不要说这些。因为这样说的话我们只能去促使他的一些状态,我们所得是认认真真去听他的情感,我特别想指出的是我们以往会认为我们用语言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但是从我们心理学的角度说,语言表达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做心理干预,我们会借助音乐治疗、绘画治疗、沙滩游戏治疗等许许多多的方法,跟当事人把他的当时挤压在心中的情绪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来,把能量充分的得以流动和宣泄。

二、救援人员的心理压力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这次救援人员主要来自当地的幸存者和从全国甚至全世界陆续赶往四川的专业救援者,这些幸存者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也许他们的孩子亲人还在废墟中,他们的心理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安澜: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咨询师,其实他在救助他人,这些营救人员他在这种长期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就像心理咨询师一样,我们工作一段时间需要有一个咨询师自己的一个心理工作,我们把它叫做心理督导。这些救援人员当务之急需要做得事情,是当他们工作了一个阶段之后要进行及时的心理表达和疏导的工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

杨岚:的确是这样的,我想作为灾后救援工作的组织者他们广大的救援人员的上级领导要把理念贯彻在行为之中,保护这些救援人员,包括武警、警察、解放军战士、医护人员、以及一些志愿者,也包括我们的心理工作者因为处在这种紧急状态中,救援者很可能因为他坚强的意志和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他的非常敬业的精神,支撑他做超负荷的工作。

我看到在电视的报道中有一些武警战士和医护工作者和一些当地的警察,有的人包括自己失去了亲人的人都是在超负荷的工作,吃饭也吃的非常有限,休息非常少。我有一个同行我看到他写的一句话,如果不能够做好救护人员保护的工作,他们也会成为被救助者。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第二次失误了,所以非常希望这些组织者这些领导们能够去保护好他们的救援者。

主持人:地震和其他重大灾难的救援者一样,专业救援者甚至会出现自己的心理崩溃,他们主要的身体反应是疲劳,那他们的主要心理反应会有哪些呢?

安澜:他们这些救援人员长期处在目击状态下,他们最需要的是休息,比如说睡眠和心灵上的休息,能够让他们真正的休息下来。不再处于长期的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

杨岚:我曾经听到有一种说法在战争期间如果一个首长一个军官看到他手下的士兵做得梦已经是重复百天的血淋淋的情景而没有任何的掩饰,他可以认为这个士兵的心理防护可能开始破损了,这样的士兵要及时地去撤换下来。这是一种非常人道的保护,我想我们有一些组织者和领导们也可以去观察和了解一下,看看他的这些救援人员是不是他们做得梦也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主持人:那对于这些救援工作者他们会不会出现职业的困扰,出现一种耗竭感,觉得自己的身体的能量被耗尽了,对这一点如何去疏导呢?

杨岚:作为助人的职业、比如警察、教师,即使没有灾难的情况下地他们也会有耗竭感。避免的状态是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松起来,得以休息,还有是轮岗,作为赈灾一线的人员,最好是能够分批去上,能够有一个心理卫生工作者现在到一线一批一批去上岗的。前面的人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要被撤换下来回去修养,说到每一批人会有不同比如说经验老的,心理承受度高的,可以时间长一点,如果是新手,他必须在其他人员辅导之下他带一线的工作时间要有所控制。

主持人: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对所有的救援工作者说一声“辛苦您”,在您工作之际也别忘了照顾好自己。

三、普通民众的心理压力

主持人:这场灾难不仅带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很多的心理压力,作为我们一般的民众也会出现悲观无助焦虑等情绪,我想请问一下专家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呢?

安澜:现代的科技手段不断地进步,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了电视、互联网,所以我们经常说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村子一样,所以虽然远隔千里或者万里,当我们看到灾区的那样一种情景,当我们听到灾区人民的那样一种声音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观众一个旁观者,我们已经置身其中,我们一样会感觉到灾区人民的一些情绪。比如说,哀伤、无助、焦虑,我们具体说一下这几种情绪。哀伤是丧失,丧失一个亲人、家园、房子的时候,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就叫做哀伤。所谓的无助这种情绪是说当我们对于一件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去表达我们又没有办法能够做一点什么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无助,尤其是这次地震灾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人的这种力量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民对这样一种自然灾害我们几乎做不了什么。好象这个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无助的感觉。至于焦虑我想是当我们不太能够清楚我们的情绪也不太能够去表达我们的情绪,也太知道我们的面临的危险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焦虑的表现。

杨岚:我想进一步说一下,有一些大面积的灾难发生之后在我们的同胞经受了一些苦难之后,我们这些身出其外的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见过一个例子,非典之后,有一位老大爷他很难从焦虑中走出来,他每天早晨4点钟被恶梦惊醒。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次地震灾害之后在中国人之间也会有类似的极端反应,这种跟人的极端的恐惧是有关系的,往往是一些人的心理素质很特殊,经历过一些灾难性的事件,有的时候是在老年人中发生的,这些夹杂着对受难者和死亡者的同情,所以我们要关注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发生了,如果你身边有人长时间的焦虑,如果焦虑已经不局限于对地震的恐惧,而范华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当这种的情况出现的时候,你可以去向心理咨询师救助和打一些心理热线去救助。

安澜:我想补充一点,当我们有这样一些悲伤、无助和焦虑情绪之后,如果他的一个程度是在一个非常正常的一个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大多数人再这样一段时间内,都会有这样一种表现的时候,他可能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情况,但是如果他的时间和程度超过了一般的人群,也需事情过去半年一年之后我们还会有那样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焦虑和恐惧和悲伤的情绪之后我们就很有必要去看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求得专业人士的帮助,这样一个灾难其实是一个引子,这个引子把我们人生中原有的情节他本来有,通过这个事件得以呈现和表达,当他表达非常强烈的时候,超过正常人群的范围之内的时候,我想大家及时求得专业人士的帮助。

主持人: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一下,如果半年以后还出现悲伤、恐惧、无助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希望能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对自己进行及时的疏导。我们有没有一些简便的方法来帮助这些普通的民众呢?

安澜:我想每个人可能都会寻找适合他的方式,比如我今天来到图老师育儿网在楼下去等主持人的时候,发现有很多人在花园里谈论这个事情,当我们和朋友去谈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是表达对我们做得很好的帮助。不要留在心理要表达出来。这本身是一种治疗和释放。

主持人:有情绪反应的时候,必然连带有身体的反应,面对这个大的灾难我们有哪些身体反应呢?请两位老师谈一下。

安澜:亲身或者间接经历这场大灾难之后我们差不多每个深都会有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比如说我们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胃口不好,或者说头痛胃痛,这都是我们经历这www.Tulaoshi.com场灾难之后躯体的反应,这个时候如果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比喻是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这样一个人群怎样让我们的身体得以康复,我想首先是去放松。如何放松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方式比如说可以减少工作时间在周末的时候去郊游、爬山。达到一个放松的目的。在你之上我们可以吃一些放松清淡的食物,比如说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

杨岚:像安澜说的,古代的民众在这场灾年面前每天要耳闻目染引发他情绪的新闻,大家谈的是这些话题,结果这几天之后有一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是非常强的人就会出现一些非常焦虑的症状,焦虑的症状时间久了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就像安澜说的,去做一些运动和让自己放松的动作,而不是长期处于紧张和躁动的状态这个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整个社会和国家也是希望大家能够让自己的心平复下来,能够接受这个事实,不要长期处于躁动的状态,毕竟我们有那么多工作和生活要做,我们人生还是有非常长的路要去走。这个时候停下来,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认识到这些焦虑的症状他背后的意义也就好了。

主持人:据有资料表明,当年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日后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比例高于正常人的三到五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还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看来地震创伤对人的身心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具体的表现是那些方面,我们作为普通人能观察到的?

安澜:刚才的例子非常好,这说明了一个心理的变化,地震过去了那么久,但是还会给人的心理造成那么大的影响,这正好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我们有一个情绪的时候,就是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他需要及时的得以表达和释放。当这个能量不足以得到及时的表达和释放的时候,他就会滞留在我们的心理甚至我们的身体里,所以当我们去评判是不是受到这样一种创伤影响它的一个非常主要的标准是看待这个人和以往比较他是不是有一个非常大的改变。比如说以前他很外向,结果事件之后,他变得很内向不爱说话了。这是有一个巨大的改变。我们想那样一个事件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那现在目前心理工作者毕竟还是有限的,我们作为他的朋友、亲人如何能够更有效地缓解他的情绪?

杨岚:对于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讲,他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每个真的心是相通的,如果你以一个接纳的态度去面对他的时候,而不是去评判他,这个时候你去接纳他的时候,你的心理信息也会传递给他,让他能够把能量表达出来,我们建议当你遇到这样一个灾难的幸存者和你首先要眼睛看着他的眼睛,向他传递一个温暖,去倾听他,允许他表达自己的一些负面的情绪,甚至是愤怒的情绪。这个信息他是能接受的到的,另外我们对环境有一个要求,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而不是一个匆匆忙忙的,这个环境最好是一个封闭的,还有一点我们比较建议你去主动地去接近他,有一些灾难的幸存者他会变得比较孤僻,很多人是灾难的幸存者大家觉得彼此彼此。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为什么要主动去求助呢?所以如果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你可以主动去接近他跟他说话,看他的眼睛,甚至握着他的手,把关系建立起来,然后去引导他说灾难事件经历的事情,鼓励他情绪的表达并且接纳他情绪的表达。

主持人:刚才专家提到了一个次能量,某种定义下能量是一个正面的东西,身体有各种能量可以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看专家讲的能量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负面情绪?

安澜: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叫他负面情绪,比如这样一个人,他再这样一个过程中会变得很坚强,我们想坚强并一是一个人的常态,我们有的时候坚强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软弱。

杨岚:能量如同水一样,水用好了是有利的,用不好是有害的。可以这样去理解能量。如果瘀积了很可能会发臭了。很可能去反面。

主持人:我们每个人在身体中存在两种能量的。一种正面的,一种负面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这些幸存者他们可能会用自己身体有效的正面的能量去低制负面的能量。如果不靠外力,可以自己抵御吗?

安澜:我在来的路上也再想,家园没有了可以去重建。作为我自己在工作中也有困难,但是比起他们的小了很多。我想悲痛也是一种力量,化悲痛为力量是一个口号,但是其实不是,他是一个心理学的转换,悲伤的时候是很有利的,我们需要这种力量去转化,用在我们的生产建设和重建家园上。

主持人:看来化悲痛为力量不仅仅是一个空的口号,还是很有科学的基础的。

杨岚:悲痛,我们不给一个很好的方式去转换,它也有可能不断地蚕食我们的集体,一个人经历了创伤上的事件。比如说一个老人失去了老伴,他会沉溺于自责和会后的情绪中,慢慢的他自己的情绪也垮了,他的生命期会缩短,我们在想怎么样把这个能量转化为积极的一面,我听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个幸存的孩子,他在被救起来的时候只有1112岁,当时解放军把他救起来了,他在地震的过程中,失去了亲人,后来他把这种悲痛的能量转化为他上进的一种动力,他一定要找一个方式,他不会像我们正常人一样,他一定要给能量找一个出口,他后来去当兵了,对于一个十几岁的高中毕业生他训练了自己的职业道路,这是坚强的意志的体现,他也很有成就,成为了一个作家和心理学家。

主持人:刚才听了两位老师讲解,我这里有一个新的问题,不是所有的人在这次灾难中都能得到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救助,我们作为陪伴者应该具备和学习那些与幸存者交流的技巧呢?

安澜:我感觉首先是我们抱着一个平静的心和这些当事人去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把他当作一个遇难者,受害者或者是一个弱势群体。这样我们就会有时候会强化这样一种无助感。当我们把他当成一个平等和正常的人判断的时候,这种影响就会变的小,也能帮助这些人能够尽快地同这种状态中走出来。

杨岚:是的,安澜说到的不是我想到自我价值感,有的人在灾难中伤残了,这个时候很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不能够接纳自己现在身体的状况,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会自卑。有的人在唐山大地震之后终生不结婚,他无法克服自卑状态,我们为旁人这时候要给他体现自我价值感的机会,让他感觉到自己被需要。

没有什么比给别人一个饭碗更重要的了,现在有人在呼吁,给他们灾后就业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如果他在灾后尽管身体有一些伤残,但是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看到别人需要自己,这个时候对他的心理康复是非常有意义的。

安澜:我们需要用一颗平常和平等的心去看待我们的这些遇难的朋友。尽量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

主持人:非常感谢安澜,非常感谢杨岚!能来到图老师育儿网给大家做这期节目。

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灾难救助过程被称作第二度灾难,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灾难做点什么。哪怕是帮助你身边一个人排解不良的情绪。哪怕是传播你知道的心理干预知识。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希望经历灾难的人们相信,每个人都在跟你们心手相联!谢谢大家!


(采访及文字整理:小秋)

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吗

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儿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变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甚至于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离的心理障碍,经常发生剥夺童心、童趣的事情。例如:不许弄湿鞋袜、不许玩泥沙、不许上树等,认为玩耍是浪费时光,强行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如加做家长的作业、练书法、学弹琴等,没有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然而不管家长认可与否,游戏是孩子抒发情感、认识世界的主导活动之一。也许孩子的许多言行、举止、乐趣和嗜好,在大人眼中是荒唐可笑的,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心中却是美妙的,是他们的天堂和乐园。孩子通过自由游戏获得感性知识,接触世界,观察世界,tulaoshi开发了智力和创造力。在自由游戏中,他们渐渐明白了人怎样和自然界打交道,劳动怎样改变世界,自己应怎样接触世界。不管是做什么,如搓泥巴、挖沙子、绘画、做玩具、过家家、垒房子等,孩子的双手灵巧性受到锻炼,四肢的运动促使了大脑最富创造性区域的开发。如果认为孩子会越玩越野而横加阻拦,试图缚其手脚,那么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正确的是只在孩子玩耍入迷或出格时,教育他们注意安全和卫生,诱导他们将兴趣转移到高雅、益智的游戏上,而不应粗暴地干涉、严厉训斥甚至拳脚相加。幼儿时期,不要过多地进行抽象思维的教育,如识字、背古诗等,只能用孩子的感性认识所能接受的形式来指导孩子认识世界。通过讲童话故事,以及绘画、唱歌来引导孩子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能力,使他们能在自由游戏中冲破框框,表现新事物。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得走进成人世界,只是我们不妨“悠”着点,当孩子还倘徉在童年世界时,家长不必急于催赶,不要拔苗助长,应让他们多享受一些童年的欢乐时光。

如何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

任性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如何满足小宝宝的心理需求家长请关注新生儿的心理需求家长需关注新生儿的心理需求

  当今社会,能在家庭里得到足够的爱和支持,在事业上大展所长、备受重视与肯定,自己又活得健康愉快,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才算是幸福且成功。可问题是,有这等际遇的人显然不多。更多人的普遍感觉是,得到的爱与肯定都不够,心里觉得空,烦躁、易怒、苦闷、忧伤、自怜、哀叹、茫然便都容易滋生。于是,人们就会自然地去找些东西来填补。

  某种言行能够反复出现,那一定有些东西,在滋养或支持它维持下去,比如当事人从中获益。获益不是单指物质上的好处,得到关注、安抚、关心、同情,都算是获益。这是案例中遭遇婚姻危机的老丁会反复向年轻姑娘诉苦的部分原因——相信他不会对着每一个人都自揭伤疤,若遇上只关注怎样直截了当解决问题的听众,多半也说不下去。所以,他有意无意地选择了阅历较少而又富有同情心的女孩子们。

  不过较少有人明白如何爱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如何让心智更成熟,好多人甚至都分不清爱与肯定,跟同情怜悯有什么差别。所以,人们自发采用的让自己满足的方式,常常跑偏:诉苦而求得关注同情,可以帮一个人更加沉浸在自怜中;自怜带来的自我麻醉,可以让人暂时忘却或感受不到痛苦。诉苦者本人想要被关注,好心的听众慷慨地给予怜悯和同情。内在动力加上外部强化,诉苦的行为便一而再再而三出现。

  如果只是以“我好惨,我真不幸”的受害者自居,而不能真正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那诉苦者的生活不会有实质改变。沉浸在自怜和抱怨中,不会帮人真正学会自尊自爱。内心所匮乏的爱与肯定,永远补不上。

  明白了诉苦的实质之后,就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应对。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如果耐心倾听无数抱怨并热心支招,结果却是对方并不想费力寻求成长改变,所有的热心相助只不过助长了他(她)的自怜,这对双方恐怕都得不偿失。

  有熟人诉苦,最先要选择的是,听还是不听。这首先要看是否行有余力。如果自己还为烦心事儿缠身,工作了一天劳累不堪,或是很容易卷入到别人的负面情绪里,很久出不来,那还是不听比较好。直接表明自己目前需要休息或者爱莫能助,是对人对己的坦诚。如果做不到这样的坦诚,仅仅出于好心或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而勉强支撑,其实只会拖累自己,也帮不了别人。要知道再貌似可怜的人,如果还能找人诉苦,能说清楚当前境遇,那说明已经具备了承担并改善他/她的生活的能力或潜力。

  如果有余力作陪,也还要看看对方是真的在倾诉,还是习惯性诉苦抱怨,博取同情。平日从不轻易流露脆弱的人,难得一次敞开心扉;或者你原以为很了解的朋友,展露出埋藏已久不为人知的心事,那的确需要用心去倾听、理解和关怀的。朋友能向你敞开心扉,这份信任弥足珍贵。这时不见得要去帮对方解决什么问题,用心陪伴就好了。多数人在感受到关心支持、情绪平复下来之后,自己便知道该怎么做。若是听了想帮忙而不知道能做什么,不妨直接问。

  如果诉苦者只是强调自己的无辜可怜甚或悲惨,尤其是类似的诉苦重复三次以上,听者就要当心了。这看起来已经不是倾诉,是一再倾倒。听多了其实意义不大——于对方无益,给自己添烦。

  如果你能够引领对话的走向,不妨打断重复的抱怨,有效安抚情绪,进而促使他(她)去面对现实承担责任,甚至采取有效行动。如果觉得难以引领,反而让自己不堪其扰,那就需要及时打断或离开,给予对方真实的反馈甚至是一些敲打。比如反问对工作不大负责的潇潇:如果你是老板,能容忍员工这样做吗?这样做很可能比勉强听她抱怨或随意支招更有效。实在想给对方建议可以给,但要有心理准备,诉苦的人可能还停留在自怜中,根本听不进去。

  愿意热心帮助别人,是善良之举。不过在提供心理支持上,需要先确认自己能够提供有效支持,也乐于在这上面花时间。有心帮忙时,先看清楚对方正在要求什么,自己正在给予什么,那是否真的会有帮助。比如同情怜悯他人时,相当于无形中把对方当成了受迫害的可怜人,把自己放在较高位置——比对方更有能力或更优越,这或许出自好心,可本质上对双方无益。双方的时间,原本都可以花在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网友经验网友说:婴儿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就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为“社会人”,他会产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 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查看全部网友说: 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孩子特别任性,为达到某种目的甚至会哭闹不止,把家长搞得精疲力竭仍不罢休。人们往往把这种任性归咎于独生子女太娇惯,其实这种结论过于简单、武断。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待周围事物,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一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查看全部网友说:婴儿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就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为社会人,他会产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 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查看全部

走进孩子的涂鸦心理世界

大约从1岁到2岁半左右,孩子开始出现偶然的涂鸦画,父母能不断地鼓励孩子涂鸦,对孩子绘画能力发展大有好处。

宝宝在三四岁的时候,最喜欢乱涂乱画,可你根本看不懂他画的是什么,因为他的画没有明确的目的,即使有,也会随联想而变化;他虽然有明显的表达意图,但不能用绘画技巧来反映自己的认识。大人们该怎样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呢?



走进孩子的涂鸦心理世界

案例一:苗苗是某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前不久苗苗的妈妈去幼儿园看苗苗,正好赶上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画画。教画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苗苗把鱼画在天空中,和小鸟画在一起。老师看了以后,觉得苗苗不能这么画画,就说:“画画呢,先要画一条地平线。”虽然苗苗的妈妈觉得孩子把鱼画在空中是很天真的想法,但既然是老师教的,苗苗妈妈也就让苗苗听老师的话。可是,后来,苗苗妈妈发现,每次画画,不管画什么,苗苗总是先画一条地平线。妈妈知道苗苗现在不可能明白地平线是什么概念,但苗苗画的十几幅画全都有地平线,完全没有了以前涂鸦时的丰富想象。

苗苗以前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劲头也没了,这让妈妈很担忧,妈妈觉得,虽然苗苗以前的画确实不符合现实,但妈妈就是觉得孩子画得好,也很可爱。现在的苗苗,再也不像以前了。

案例二:小东从小就喜欢画画,于是在他才学会拿起画笔的时候,全家人就一致认为,应该尽早地给孩子报个什么绘画班,打好扎实的基础,说不定孩子以后就能在绘画方面有大的发展。做画家也不知不觉成了全家人对小东的期望。

在小东三四岁的时候,父母都觉得孩子的画进步特别快,尤其是在老师的辅导下,小东比别的孩子画得都好。这一点让父母特别兴奋,自然地,对小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在小东4岁的时候,有一次,爸爸让他给自己画一幅像,爸爸坐在小东对面,满怀期待地等着小东的“成果”。没想到,爸爸看完小东的画以后,劈头盖脸地指责小东画得不好,说小东画得不像,比如把他的嘴画得太大,眉毛画得太浓等等。其实,后来小东的老师看到这幅画后,还表扬了小东,说小东画得生动富有想象,画出了爸爸的特点。从那以后,小东的爸爸再也不乱指责小东的“作品”了.

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

大约从1岁到2岁半左右,孩子开始出现偶然的涂鸦画,他们用手指紧紧地抓住画笔,用手臂来回运动画出线条,线条的方向和长短,取决于臂部的活动范围,一边画一边自我欣赏。以后随着腕关节的灵活性提高,画出的线条弧度变小。到了2岁半至3岁tulaoshi半,孩子的涂鸦已受到视觉的控制,并逐步注意自己的笔端。这时如果家长能不断地鼓励孩子涂鸦,对孩子绘画能力发展大有好处。

专家点评:

第一,在美术活动中,要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为此,家长或老师要多用提问、暗示、创设情景等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以开阔幼儿的思路,引导他们的思考,最终创作出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第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应启发诱导孩子发挥各自的潜能,而不是过分强调幼儿的美术作品,为此,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应该看到幼儿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孩子擅长画水果,有的喜欢画人物,而在画水果造型时,能力弱的幼儿只能贴上眼睛、嘴巴,而能力强的幼儿则要求能用画剪方法制作,所以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作出正面评价;对不足的地方则用建议的方式、商量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第三,还可以启发幼儿相互评价作品,鼓励他们赞美同伴的表现,并为同伴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幼儿的评价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使幼儿学习独立地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来源:https://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37263.html

延伸阅读
涂鸦可反映宝宝心理 有人说,可以通过一副画看到作画人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宝宝的随手涂鸦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 颜色选取: 对于儿童来说,对某种色彩的偏好暗示着一定的性格倾tulaoshi向。一般说来,酷爱黄色的孩子依赖性较强,独立性不足;爱好蓝色的孩子则有老大或自私的倾向;红色意味着性格刚烈,调皮...
标签: 心理学 老年人
中老年心理健康 走进心理防卫机制 一、走进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人们应付心理应激造成的压力,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人们大多情况下是在不知不觉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可以使人们减轻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这是一种在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方式,心理学上称...
老人养生 带你走进贾母的养生世界 目录 第一章:老人养生学贾母 第二章:老年人常写日记有利健康 第三章:老年养生保健远离五字” 编者按: 老年人也算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工作就尤为的关键。那么,老年人如何养生呢?在红楼梦中,许多年轻人因病去世,却只有贾母可以独享长...
如何走进不爱说话孩子的心里 带班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你的班上总会有几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如果老师不去细细的观察了解,也许你会认为不爱说话是因为性格内向,其实不然。 今年我带的是小班,对于这群刚入园的小不点儿来说,除了做好每天正常的教学任务和常规培养以外。我觉得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
绘画有助于培养宝宝的各种能力 绘画是早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孩子的语言发展尚不够完善,绘画是他们能够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有助于孩子思维、感知和观察能力的发展,以及孩子热爱大自然等美好情感的培养。 多讲故事,适当提示,借助图画书引导孩子 故事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孩子喜欢不厌其烦地听一个故...

经验教程

351

收藏

81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