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是危言耸听?

2015-10-13 21:56 25 1 收藏

早教如今非常受青睐,是的,孩子的早期教育要从小抓起,这不可忽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向各父母分享些早教小知识,详解“父母皆祸害”是危言耸听?。

【 tulaoshi.com - 分娩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近段时间以来,一个名叫豆瓣网“父母皆祸害”、拥有10464名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被推到网络争议的风口浪尖上。在这个数千年饱受“君臣父子”观念浸淫的国度,“父母皆祸害”是如此离经叛道,这些80后的网友为什么声讨千辛万苦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是祸害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正方:父(母)爱恐怖主义

  “反父母一族”代表“babyblue”:“他们永远在替我做选择,替我过人生,美其名曰:爱。不让她插手干预就是不孝。每天挂在嘴边就是一句话:还不如当初生下来的时候当个蛋吃了还补!”

  他们强烈地对于父辈世界的抗拒与否定,是被扼杀的童趣对忽视或伤害的不满嘶喊。在这个万物皆注射了商业激素的时代里,作为城中孩子的他们不是失爱,而是“溺爱”。他们被寄予了稚嫩肩膀无法承受的重托,被提前拨苗、过度施肥致使他们过早告别玩具。

  美国8岁女童跳艳舞爆红、9岁“演讲帝”等等各类的儿童走秀活动频频出现在公众眼前,让孩子表现那些不属于他们年龄的动作,被迫参与过多过滥的应对成人世界的竞争,这就是50后父母眼中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下一页推荐阅读:美国家长流行让宝宝“午睡”

  反方:可怜天下父母心

  “挺父母一族”匿名网友:“父母皆祸害”说法真是令人发指!首选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论怎么说,父母都是我们的父母!你爱不爱你的父母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是你自己的问题,不要找任何借口!”

  50后父母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社会动荡,其生活水准和思维方式受到极大的压抑限制。旧社会的“单位”把他们的工作、生活、乃至婚姻都“包办”了,一些个人的东西在那个集体的年代是不允许存在的。所以不难理解,这些特殊年代的父母,自然也会按照他们的成长模式去教育子女,表面安排实乃控制着子女的人生。并未意识到子女的隐私、独立人格、自由精神需要尊重和保护。“孩子,别用现代尺度去衡量父母的对错!”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专家:说到底,还是老生常谈的代沟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当面对“父母皆祸害”这等大不敬的言论的时候,长辈们不能简单化地怒斥“竖子不孝”,可曾也来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错。

  对于孩子来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没来得及,怎么可以片面地否定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呢?

  既然代沟问题已经公开化了,父母和孩子可以尝试平心静气地一起商量寻找解决的办法。在此双方必须以坦诚相见为前提,协商为原则;父母不能一味以父辈地位抵制或否定孩子心中想法,孩子也不能任意妄为,置父母意见于不理。

  一、家庭氛围对宝宝成长的影响

  家庭氛围的好坏明显地影响着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可使其充满幸福、明朗的心理感觉,获得良好的心灵感受,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勤学好问,积极向上,懂礼貌,讲卫生,爱整洁。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的反应迟钝,行为放任,自私狭隘,胆小懦弱,不懂礼貌等。

  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爸爸妈妈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做好孩子的榜样,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朋友,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家庭中充满一片爱心,为宝宝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使宝宝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父母的情绪对宝宝的影响

  当你的工作受到挫折,感到烦恼时;当你受到领导批评而感到闷闷不乐时;当你生病,情绪低落时,千万别把这些不良情绪带回家,带给宝宝。

  父母的情绪与宝宝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宝宝出生后,就开始接受教育,周围的一切刺激都在影响及教育着他,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塑造了他的心理和性格。那些性情开朗、充满愉快和睦的父母与情绪紧张、焦虑不安经常吵架的父母,他们抚育的婴儿完全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围环境中,都会影响着宝宝的身心发育。如果父母情绪反复无常、焦虑不安,宝宝在打骂环境中成长,往往会出现缺乏安全感、胆怯、不合群的性格。因此,每位爸爸妈妈都应该注意,你的情绪变化,你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宝宝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首先对宝宝要充满爱心,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用良好的情绪,浓厚的情感,乐观大度的性格,互敬和睦的家庭氛围去感染、去影响宝宝的身心发育,才有可能使宝宝形成良好性格及健康的心理。

  三、父母要多抱宝宝

  当您整天为了宝宝的衣食住行忙得不亦乐乎时,是否想过宝宝除了物质上的满足以外,还需要感情上、精神上的营养。宝宝出生后应当尽可能地多与他接触,多抱抱宝宝,多亲亲宝宝,与宝宝说说话,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感情交流。千万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给宝宝,态度忽冷忽热,动作粗暴地对待哭闹的宝宝,或把宝宝交给保姆抚养,自己则很少照顾宝宝,这些都会影响宝宝的身心发育。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如果说我大学里确实学到了什么,那就是诗人菲利普•拉金言之有理:“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当时,我生下儿子不久,便重返学校修读临床心理学。脑中想着孩子,手头却还要准备期末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论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当然,每个人都知道,麻辣老妈和出任学校家长教师联合会主席、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与亲手烘焙饼干的妈妈,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但我们多数人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而在这个区间,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做错。

  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想做对。但是什么才是“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书店,立马眼花缭乱:布莱泽顿、斯波克,还是希尔斯?幼儿中心派、家长中心派,还是合作派?……我到底该追随哪种理论?

  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国著名儿科医生、儿童精神学家唐纳德•威尼康特看来,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咪。用他的话说,只须当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了。不过,过去所有研究——从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到哈里•哈尔洛的猴子实验——都表明:如果不能精确解读你的孩子,误解了他们的信号,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可能会走进心理治疗诊所(如果有足够的钞票支付这笔账单),坐在沙发上,靠着一盒纸巾,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每周50分钟,有时长达数年。

  而作为心理治疗医生,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当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种“矫正性情感经验”,让他们无意中将早期的被伤害感觉移情到我们身上,然后给出不同的回应——与他们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体贴、更具共情的回应。

  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然后我开始接待病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特殊的病人

  我头几个病人几乎是教科书上的范本。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我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的伤心与成长经历联系起来。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个例外,这个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姑且称她为丽齐。丽齐有坚实的友情、亲密的家庭,和极度空虚的感觉。她告诉我,之所来咨询,是因为她“就是不快活”。她还说,令人沮丧的是,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是对什么不满。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两个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那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为什么她总是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呢?为什么她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呢?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觉“飘忽不定”呢?

  我被难住了。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杂乱无章的照料者,问题出在哪里?

  当我试图弄明白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我的沙发上坐满了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一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

  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贴心的朋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当然也在替他们付房租和汽车保险),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毕竟,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

  起初我很怀疑这些人的陈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么,如果他们的童年很完美,为何会如此迷茫、不自信?这跟我学过的知识背道而驰。

  但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相信他们并无粉饰或曲解。他们真的拥有关爱备至的父母,给他们“发现自己”的自由,鼓励他们想做什么都行,接送他们上学放学,陪他们做作业,当他们在学校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在他们为数学发愁时及时请家教,看到他们对吉他表现出一丝兴趣就掏钱让他们上音乐课(丧失兴趣时又允许他们放弃),当他们违规时跟他们谈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惩罚(运用“逻辑后果”来替代惩罚)。一句话,这些父母很“体贴”,投入地引导我的病人们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作为一个力不从心的妈妈,我常会在听病人陈述时,暗自奇怪这些伟大的父母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直到有一天,另一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

  是啊,我,还有无数同样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就是为了今后我们的孩子不至于沦落到心理医生的沙发上,而我正在目睹这种养育手段的血肉后果。为了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养育,我们拼尽全力、精疲力竭,而他们长大之后却坐在我们的办公室里,诉说他们感觉空虚、迷惑、焦虑。我读博士时,学院里的临床焦点在于缺乏父母体贴如何影响孩子,谁都没有想到问一问,如果父母过度体贴的话,这些孩子又如何呢?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1、《育儿百科》作者:(日)松田道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10本最值得父母一读的“育儿大典”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这本书强烈推荐给准备怀孕和已经怀孕的新手妈妈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的儿科专家,本人虽然有些“反日”倾向,但是对日本人在育儿方面的用心程度非常之敬佩。

  松田前辈在书中自始至终都在致力于减轻妈妈的育儿焦虑,而且对母亲在育儿方面的辛苦付出充满尊重和理解。虽然书中有部分内容由于年代的限制已经有些过时,比如辅食添加的一些方法,但依然还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育儿书。

  个人认为最值得反复阅读的部分是,书中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孩子在一周岁以前最常见的疾病和症状,了解这些,会极大地降低新手妈妈面对小宝宝不正常情况时的焦虑情绪。此外,我非常欣赏书中一直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妈妈不要把时间都花在给孩子做辅食、打扫卫生等家务事上,一定要尽可能多地花时间陪孩子去户外活动,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2、《斯波克育儿经》 作者:(美)Benjamin Spoch, M.D. & Steven J. Parker, M.D.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这是一本曾经在美国家喻户晓的育儿书,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育儿书之一。虽然因为东西方的差异,书中有些观念可能还不好接受(比如孩子一生下来就和父母分开睡觉),但是里面有非常多的观点能够给父母以极大的启发。个人认为,如果妈妈有精力的话,可以把前面一本《育儿百科》和这本都能备在手边,因为分别是东方和西方的代表性育儿理念,对照之下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会更加客观。

  此外,《亲密育儿百科》(上下册,西尔斯,玛莎·夫妇著),也是非常经典的一套西方育儿书,同时列在这里推荐给新手妈妈。

  3、《倾听孩子》 (美)帕蒂.惠芙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这本书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是很薄的一本小书,但是句句经典、极其实用,强烈推荐。该书在07年再版过一次,作者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还专门给中国读者写了序言。

  每次读这本书都会有新的收获,因为孩子在长大,父母的内心也在不断成熟,书中的很多理念和方法需要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去消化。如果您的孩子快2岁了,或者已经表现出“Terrible Two”的迹象,一定要赶紧学习一下这本书。

  4、《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美)吉诺特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这也是非常非常经典的一本书,强烈推荐。这本书主要讲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但其实里面的很多观念对于成人之间的沟通也非常适用,我觉得读了会让父母和孩子都非常受益。作者吉诺特博士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的一生很短暂,全部精力都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和对父母老师的培训上,非常让人感动。这本书也是我经常翻看的书之一,每当我面对孩子内心烦躁不能平心静气的时候,就翻看这本书,重新找回对孩子应有的爱的感觉。

  5、《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作者:(美)费伯,(美)海兹立希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这本书在国内的销售策略很成功,很有名气很畅销。书的内容确实非常好,讲的是亲子沟通的正确方法。两位作者自己也是母亲,同时在培训家长方面非常有经验,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和插图增强理解和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作者都是前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作者吉诺特博士的学生,所以书中的观念都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非常吻合,同时更加易于理解而且有更多实用的办法。

  关于这本书还有个趣事,某天好好在我桌上翻看这本书,发现里面有漫画,就让我给她讲那些画是什么意思。那些漫画都是针对一件事妈妈的正确和错误两种做法,我在讲完每组对比之后不说哪个是对的,而是让小人选择她喜欢的那一种,结果小人全部选择了正确的做法,无一例外。看来,孩子的感觉和书中提倡的正确做法非常一致哟。

  6、《过犹不及》作者:(美)克劳德,(美)汤森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这本书是谈人与人之间如何保持界限、避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有这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都可能会遭遇界限不清带来的尴尬,其实比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甚至朋友关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界限不清造成的。所以,这也是让我们自身受益的一本书。不过书中有一些涉及基督教的内容,可能读起来会有些生涩,但是依然会非常有启发,故此推荐。

  此外,两位作者还有一本书《为孩子立界限》,也很不错,非常适合3岁以后孩子的父母阅读。

  7、《爱和自由》 作者:孙瑞雪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现在孙瑞雪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了,这本书目前也被很多妈妈视为“育儿圣经”,其重要程度我就不多说了。在我们这一代之前,国内的传统育儿观念和做法可以说是非常缺乏爱和自由的,所以,我想这也是这本书之所以受到如此“热捧”的原因吧。虽然里面的一些内容不一定是原汁原味的“蒙氏教育”,但正是因为孙瑞雪老师结合了自身的实践,才真正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家长的需要。

  8、《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作者:李跃儿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在四年多以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很厚的一本书、用了一个通宵一口气读完,当时的感觉是非常震撼同时也非常心痛。然后就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历程、反思身边的那些事例、反思国内的教育现状。这是一本非常能够引人深思、让人猛醒的书,我感觉李跃儿有点象目前中国教育界的鲁迅,用她犀利的文笔直击传统教育的痛处。如果做为父母你还没有下决心给孩子爱和尊重,那么最好先看看这本书,然后再去想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9、《解放孩子的潜能》 作者:(英)Martyn Rawson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这是目前国内能看到的华德福教育方面的书中比较经典的一本,是吴蓓老师翻译的,此外还有《自由地学习》(李泽武译)、《学校是一段旅程》(吴蓓译),这两本也很好,同样推荐。因为出版日期较早,这几本书现在可能不好买不到了,不过听说马上会再版。

  10、《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育儿手记》 作者:小巫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下一页推荐阅读:孩子交往“吃亏”也是福

小巫这本书非常适合立志于母乳喂养的妈妈们提前阅读,我当初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坚定了自己母乳喂养的决心,也因为本书的指导、避免了很多母乳喂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同时,这本书也对国内传统的一些育儿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抨击”,虽然言辞很犀利甚至有些“崇洋”,但是非常能够引起关注孩子成长的父母们的反思,尤其是在5年前,那时候持先进育儿理念的书还很少,当时给我的感觉很震撼。小巫最近已经对这本书进行再版的修订。



延伸阅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四)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11、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儘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2、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回答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来源:https://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6367.html

延伸阅读
标签: 分娩
音乐胎教好 爸爸应参与 小档案:宝宝是7个月胎儿,还在妈妈腹中 妈妈问:都说胎教对胎儿的潜能开发很有好处,应该如何进行胎教? 专家:7个月大的胎儿已经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了,他虽然在妈妈肚子里,但对外环境的刺激很敏感。胎教其实是早期潜能开发的一部分,其本质原理是胎儿通过感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
标签: 怀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每当有孩子出生了,那些去看的人就会说像爸爸,像妈妈什么的。其实小编每次看到新生儿的时候都觉得他们既不像爸爸又不像妈咪。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孩子一定会像某人呢? 人的外表特征的表现会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但是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就像高血压62%受遗传影响,而环境影响只有12%的影响。一般来说遗传因素的影响...
标签: 孩子 健康常识
孩子眼中的好父母是啥样? 按理说,父母应该是子女最亲近的人。可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信任父母,有话不愿说给父母听,甚至不愿意回家……这一方面说明中学生由于身心的不断发育成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试图摆脱家长的约束和管教;另一方面,可以说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和传统的家长专制作风造成的。 ...
推荐阅读:惊魂 生仔“太快”致婴儿窒息 与其他行为一样,宝宝哭不仅是一种反射,也是个性的一种反应。总的来说,把新生儿哭的时间累计起来,每天有2~4个小时。通常哭是一种信号,表示“我饿了”、“我想睡觉”、“我需要一个拥抱”等等,但哭经常也是情感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当宝宝哭时,有时你能很快就让他(她)安静下来,...
标签: 十二星座 星座
       巨蟹座 巨蟹座的爸爸最顾家,而且照顾起人来细致又周到,即使自己本身很年轻,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宝宝营造一个舒适又健康的成长环境,绝对靠谱! 提醒:巨蟹座可能过早的融入家庭生活之后,在事业上就会缺少拼劲,给人家庭煮夫的感觉,因此最好能够先打好稳定的事业基础再成家。另外巨蟹爸爸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