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交流父母勿说“反话”

2015-10-13 21:50 19 1 收藏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讲解下亲子交流父母勿说“反话”,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 tulaoshi.com - 分娩 】

推荐阅读: 面对1岁宝宝暴力行为 请耐心坦然

  宝宝个案:

  上周末,五岁的洋洋和妈妈在客厅玩积木,洋洋正在用积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妈妈看着快到做饭的时间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妈妈要去做饭了,一会儿,你自己再搭会儿积木,就去看会儿书,等妈妈做完饭再陪你玩。

  洋洋正玩得高兴,听妈妈这么一说,马上大叫起来:“不行,妈妈要陪我玩。”“妈妈要去做饭,你不吃饭了吗?”“那也不行!”洋洋说着,开始大哭起来。妈妈也生气了,“我不是跟你说做完饭再陪你玩吗,你怎么听不懂话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劲地哭吧!”妈妈说完,气哼哼地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声大哭起来。妈妈就是想不通,这个孩子怎么听不懂大人的话呢?怎么越说哭得越厉害呢?

  专家分析:

  洋洋是听不懂妈妈的话吗?妈妈说的“要去做饭”的话,洋洋肯定是听懂了的,但是后来妈妈看到洋洋坚持让自己陪着玩,并哭起来,这时妈妈说的,“你哭吧,你使劲地哭吧!”这句话洋洋是没有听懂的,因为洋洋在妈妈说完后,反倒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记得我听一位小学校长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上课铃响了,三个一年级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跑回教室,“报告!”三个孩子站在班级门口向老师大声喊着。“哟!你们还回来呀,再玩会儿去吧,别急着回来呀!”三个男孩听完,转身就向外跑。“回来!”老师哭笑不得。后来,校长帮着老师分析:闹出这个笑话,错不在三个男孩,而是因为教师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这个老师原来经常教高年级,说“反话”学生也能听出来,等到再教低年级时,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孩子听不懂老师说的反话,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洋洋的妈妈也是犯了相似的错误,对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以模仿学习为主,要让孩子怎样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必须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同时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要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下面给出的一些办法就是帮助家长化解洋洋出现的类似问题。

  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结束游戏要“事先声明”

  在游戏之前告诉孩子时间安排,也会由于孩子的记忆力保持时间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事先声明”,以防孩子因为忘记而“变卦”。如,“宝宝,再玩十分钟妈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诺,也提醒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

   “你静静地睁着一双乌黑澄澈的大眼睛,久久凝视某处空间,不知在想什么,那目光自信而超然,真令人感到神秘。”一位父亲这样描述他刚出生的孩子的眼睛。孩子的眼睛是父母最着迷的地方,它纯洁透明,一尘不染,具有感动人、征服人的魅力。父母可以通过眼睛和孩子交流。父母对孩子说话,孩子眼里会闪过理解的火花,父母从孩子尚未沾染岁月的尘埃的目光中领会了孩子内心的一切。

  然而,几年过去,父母却发现孩子的目光里多了很多东西,孩子的目光令父母迷惑不解。父母须知道,孩子的目光永远与孩子的语言紧密相连。孩子喜欢看父母,他们用眼神说话,表达“潜台词”,表达难言之隐,表达内心感受,可父母的目光中却没有与他们交流的内容。父母1门匆匆下结论,提出要求或者干脆回避,令孩子伤心无比,觉得爸爸妈妈不理解他们。孩子息以为父母是洞察一切的,他们把心里的话用目光表达出来,在孩子看来心里的话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父母,父母却经常奇怪:“我的孩子什么话也不说就哭起来了。”“我的孩子看着我不说话,反而怪我们不理解他。”其实,孩子的目光已经告诉了父母,只是父母不去解读或者没有读懂罢了。

  一个女孩子在日记中写道:“以前跟妈妈很亲,现在她下班后总是显得很疲惫,不愿理我,我想跟她说话,又不知道怎么讲,我就坐在床边看她。妈妈可能遇到了不愉快的事,闭着眼睛不理我。我多么伤心,我也不知道和她说什么了。我害怕慢慢和她疏远了。”

  父母忽略了孩子用目光交谈的方式,便不能细致体会孩子的心理,孩子会感觉灰心丧气,于是跟父母产生隔阂以致疏远父母。

  孩子为什么要用目光说话?孩子碰到的事情往往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碰到的事,他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只好用目光求救于父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常为一些不必要或子虚乌有的后果担忧,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感到委屈。孩子有许多难于启齿的事,而这些事本来算不了什么,但他们会顾虑重重。孩子还善于对大人察言观色而不表态,用目光来表明态度,即使最外向、最善于表达的孩子也常用眼睛“说话”。

  有时候孩子满眼激愤回到家,父母看着他脏兮兮的衣服、抓破的脸,很可能会以为孩子又在外面闯了祸、打了架,但这一次很可能是孩子挨了打,受了委屈。父母不懂得孩子的目光语言,便予以批评,让孩子伤心无比。

  父母做了让孩子不高兴的事,孩子常用不耐烦、焦急的目光来制止他们。父母如果我行我素,孩子很可能会显得烦躁或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

  孩子还会用目光跟父母挑战。当父母命令他们干这干那时,孩子会用目光固执地表示“不”或“我喜欢这样”。

  孩子经常用目光表示抱怨和失望,因为这类痛苦的情绪很难用语害表达。父母不知道孩子目光的含义,很可能在情绪上与孩子越走越远。

  父母说话时,孩子喜欢看着父母,孩子也需要父母用温暖、愉悦、信任的目光看着他们,以此建立心理上的联系。

  孩子常把目光用于对父母的检测。父母理解孩子的目光才是真正地理解孩子,孩子的目光就是孩子的心理状态。

  孩子的目光可以告知父母:

  微笑眨眼:我有一个秘密。

  眼珠子往上移动:让我想一想。

  眯眼:表示怀疑或戒备。

  目无定珠:被别的事情缠着。

  目光呆滞:遇到忧郁的事。

  眼珠滴溜溜乱转:轻视父母的言谈。

  呆望:渴望得到一样东西。

  睁大眼睛:充满疑问或者恐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低眉不语:有难言之隐。

  视线不集中:已经知道事情的真相。

  惊神不定:可能是在撒谎。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孩子最讨厌哪种交流方式呢?

  (一)唠叨型

  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家长仍然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说得越多,他越听不进去。甚至还会冲撞你。

  ◎小提示

  有的家长可能会这么认为:把孩子当一个成人,委婉地给他指出缺点?他能改吗?若有这份觉悟,他还叫什么孩子!

  其实相反,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会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的训斥效果好得多。

  (二)迁移型

  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这与青少年富有上进心和好胜心相悖,从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

  爸爸妈妈将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转移到小孩身上,不高兴或者是心情恶劣烦躁时,不管小孩做的对不对、好不好都大声斥责,结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恶劣。

  ◎小提示

  有时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议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长就会大发雷霆。其实,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建议对于小孩来说是否合适。

  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亲都喜欢逛商场,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欢,为什么?

  (三)提审型

  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别处“单独审问”,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样孩子会因为你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大为恼火。

  父母要善于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他们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

  ◎小提示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四)揭丑型

  对于确实有过错的孩子。有些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话,或当着同学、亲友的面数落。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走向反面。

  ◎小提示

  如果想彻底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就要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编辑推荐:

让孩子与你无所不谈的八种方法

宝宝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父亲应与孩子多交流接触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人,也是交流最多的家人。作为家长要学会真正的和幼儿进行亲子交流。大多数家长都有在饭桌上和孩子亲子交流,并告诉孩子做错的事情或不好的行为。然而,在饭桌上交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样容易造成幼儿厌食、偏食等等坏习惯。

亲子交流不可在饭桌上

很多家长日常工作繁忙,一般都只是在吃晚饭的时候能够有比较多时间的和宝宝沟通,因此家长会抓紧这个时间问宝宝今天表现怎样,或者大说道理。家长认为这种“饭桌教育”,在吃饭的轻松环境中,教育效果能够事半功倍,但其实孩子并不喜欢家长在饭桌上说教。

吃饭本是温馨愉悦的气氛,但是家长利用这个时间来说教,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父母的责问、训斥会使得孩子精神压力紧张,食欲也就消退,长此如此很容易会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使得孩子一到吃饭时精神就特别紧张,长久很容易产生厌食症,或者产生心理上的疾病,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更是得不偿失。

由此看来,亲子交流要有很多讲究才行哦。

亲子交流的7大原则

家长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

家长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等话语,这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比如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在回答孩子的问话时要注意方式。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

家长对孩子说话时要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坏”、“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而且说的多了,孩子对此更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还让孩子感到厌恶。

在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上,可以经常变换新鲜的内容。常变换新鲜的话题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时一些啰嗦的话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运用得当。

家长要懂得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父母与孩子对谈的题材,大部分是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和孩子亲子交流要注意场合和方式哦。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来源:https://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6077.html

延伸阅读
如何与0-3个月宝宝进行亲子交流 初为父母的爸爸妈妈们,首先恭喜啦,从此您的生命中又多了一份牵挂和精彩。您是否还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中呢?希望宝宝的哭闹声没有使您感到痛心或者疲倦。我们总是想象出自己的宝宝会非常好相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新”爸爸妈妈会无比震惊地发现哄孩子真是太难了。当宝宝哭闹时,您该怎么做呢?为什...
父母的行为对宝宝的影响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呢?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实验室的波顿·怀特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曾开展过“哈佛学前计划”,对初生到6个月的婴儿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目的是试图解释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有多少自然信息是随着年龄和生理成熟的变化而带来的,有多少可以通过训练而来,有多少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来。 通过这一研究...
真心接纳孩子 家长要把孩子的表现当作他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在心里真正接纳孩子跟小时候的不同。 换位思考 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少说多听 我们说言多必失,批评、指责、抱怨、唠叨、威胁、惩罚这些会伤害孩子的内容大多时候都会在语言中,所以要少说多听。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更多时候是在寻找...
标签: 婴儿
父母分居,怎样对孩子说     图老师友:我的小女孩4岁多了,天真、聪明又敏感。我在照顾她的生活的同时,特别关心她的心理健康,平时对于她的提问,我总是有问必答,可是我一直担心一个问题:如何向她解释我和她父亲现在的关系?     由于我们相处不够融,长期来处于分居状态,她父亲...
标签: 分娩
父母要认真考虑你在孩子面前说的每一句话。尤其是可能伤害孩子的话,更要提醒自己别随口说出。在教育孩子时要保持理智,运用“和风细雨”的方式说话,给孩子的心灵洒上一缕温馨的阳光。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很受感动: 有一个很喜欢下象棋的爸爸,他有两个儿子,恰巧两个儿子都很喜欢下象棋,所以,他很想把他们培养成为...

经验教程

469

收藏

23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