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孩子的关注度 避免出现“小太阳综合征”

2015-10-13 20:55 27 1 收藏

家庭教育关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家长们要将早教列为重中之重。图老师小编下面给大家分享把握好孩子的关注度 避免出现“小太阳综合征”,一起了解下吧!

【 tulaoshi.com - 分娩 】

  对孩子的关注要把握好尺度,过分关注和缺乏关注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家长的来信

  我是一个4岁半孩子的母亲。我的女儿浩浩一直是个爱唱爱跳、人见人爱的孩子,可是现在她的脾气变得怪怪的,我们这儿没有儿童心理专家,只好写信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帮我看看我的女儿是不是有心理障碍。

  浩浩4岁时,到进幼儿园的年龄了,加上我们工作也忙,于是就送她去了幼儿园。刚进幼儿园时,她可能觉得小朋友多,很高兴,每天回来都要把在幼儿园学的歌、跳的舞在我们面前表演一番。可是最近,浩浩有了厌学情绪。今天早上起来她说:“妈妈,我不去幼儿园。”去后,又忸怩着不肯进教室。进了教室,又不肯我离开,要我喂饭,喂好后,还是不肯我离开。一定要我许诺“第一个来接我”才罢休。看着我离开,眼泪涟涟,一副无可奈何的可怜样。

  看着她,我真是心痛,原来那么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到哪里去了。

  幼儿园老师讲:“可能是这学期开了英语课,今天英语单词要检查,浩浩在最近几节课上检查英语单词读不出,又怕今天读不出才这个样子。”

  还有,平常是不能说浩浩不行的。不知是不是我以前表扬她、肯定她太多了,形成了她只肯听表扬而听不进批评、不能否定的心理。做了点什么,总要听到好话,否则就不高兴,没有达到她所期望的肯定态度,就失落落的。昨晚教她画蚂蚁,告诉她要画长些,她就歇斯底里地反对:“我就不!”

  她极度敏感。在家里,浩浩就像小太阳,我们都会围着她转。于是,在幼儿园里,哪个小朋友不跟她玩,她就哭。总想得到老师的注意和重视,可是又不能如愿,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她以上这些表现,令我深感忧虑,长此下去,这会不会严重影响她的性格的培养和塑造?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决定要花点心思来对付浩浩,出现问题不能回避,要好好引导,改变过去放进幼儿园就什么都交给老师,不再过问她的学习、幼儿园生活的做法,多辅导辅导她在幼儿园学的知识,让其巩固。

  但是,决心我有,却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对于怎么去纠正她已养成的性格,我感到有些茫然,不知该怎么办?她这还谈不上有心理障碍吧?

  我的回信

  小浩浩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我把它叫做“小太阳综合征”,问题的关键是对孩子的关注程度。

  独生子女是寂寞的,因此特别需要别人的关注。关注至少有三种:家长的关注,小伙伴的关注,教师的关注。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是绝对必要的,好处很大,但必须注意火候。如果家长们总是盯紧孩子,想永远使孩子处于自己的视线之内(隔辈人最爱犯这种毛病,我不知道小浩浩是否让隔辈人带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关注中毒”的症状,也就是说,离开家长一会儿都不行了。相反的情况是,家长只顾自己的工作,对孩子关注非常少,孩子就会出现“关注饥渴”的症状,也会缠住家长不放。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或关注不足,都会使孩子无法正确对待小伙伴的关注。受到过度关注的孩子会觉得小伙伴不够热情,不以他为中心,他很不乐意,就会疏远小伙伴,不愿上幼儿园。家长关注不足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小伙伴一关注他,他反而会害怕,因为他缺少被人关注的经验。他也可能因此不愿上幼儿园。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或关注不足,也会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关注。受到过度关注的孩子会对老师不满,因为老师不像他爸爸妈妈那样,总是围着他转,而是把自己的关注分散给了其他小朋友,孩子已习惯于“独吞”别人的关注了,不习惯和其他小孩分享老师的关注,当然会有挫折感,于是他就可能讨厌老师。老师要是再表扬别的孩子,他更生气了,这是很自然的。关注不足的孩子在老师面前的挫折感要少一点,但是他会比较冷漠,老师要是一批评,他会害怕,与老师疏远了。进攻性强一点的孩子就会捣乱,以期引起老师的关注或者发泄心中的不满。

  不管是关注过度,还是关注不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都可以采用以下办法调整:

  1.适当关注。少嘱咐,少唠叨。要给孩子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总把她放在眼皮底下,但也别老不理她。

  2.夸奖要少,批评更要少,用“平常心”和孩子打交道。

  3.家长如果和孩子做游戏,不要老成心输给他,要有输有赢。如果孩子输了就哭,不要理他,别劝、别哄。

  4.孩子吃了一点小亏,挨了一点小批评就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家长不要和他感情保持一致,稍微表示一点同情即可,再闹就不理他了。

  5.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和小伙伴多接触,少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也不要过于计较自己孩子的得失。

  我看,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浩浩的状况才能有明显转变,这是不能着急的。英语最好给她补一补,别的家长都搞智力开发,你不搞,孩子要吃眼前亏。

  编辑推荐:

你的爱和关注,将建立起宝宝的自尊

早教:三岁前情感沟通比智力培养更重要

过度教育导致孩子学习障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医药前沿据《广州日报》3月13日讯 手机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比如使用手机成瘾甚至无手机恐惧症。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父母沉溺手机或会影响亲子关系。波士顿医疗中心行为儿科学专家珍妮·拉德斯基带领研究小组观察带小孩在快餐店就餐的父母。研究小组共观察了55位父母,他们的小孩年龄均低于10岁。研究人员依照父母进餐过程中接触手机的程度,对照观察他们小孩当时的行为表现。

统计显示,三分之一的父母在进餐过程中不时使用手机;73%的父母进餐过程中至少使用一次手机;超过15%的父母在进餐过程接近尾声时使用手机,而此时孩子仍在进食。

拉德斯基的研究显示,当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手机时,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父母注意,不过也有孩子“自娱自乐”的个例。

英国《每日邮报》10日援引拉德斯基的话报道:“当看护者将精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的设备时,就会忽视孩子,或是减少与孩子的互动。”

拉德斯基等人的研究首次将目光集中在父母使用手机时孩子的行为变化。他们说,对于父母使用电子设备与孩子行为之间的关联,还需展开更多研究。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家长惩罚孩子的方法很关键的哦。如果惩罚孩子的方法错误,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甚至会危害到未来孩子的发展。今天,小编要为大家所介绍的就是家在惩罚孩子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千万别错过了哦。

家长惩罚孩子的原则

“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一旦惩罚过重,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可是,惩罚得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所以惩罚一定要适当。有个孩子喜欢拿着羽毛球拍敲打别的物品,搞得球拍很容易坏。爸爸告诉他:“半年以内不会给你买新球拍,希望你爱惜这个球拍!”半年后,球拍坏了,爸爸硬是没有给他买球拍。还有个孩子,上课的时候喜欢摆弄手机,老师把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剥夺了他三个月的手机使用权。三个月过去后,家长把手机还给孩子,并告诉他:“如果还犯规,将剥夺半年的手机使用权。”惩罚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目的是激起孩子的羞愧感。所以要避免态度粗暴、生硬、讽刺、挖苦,更不能恶语中伤或体罚孩子。

惩罚要高明:孩子做错事,有的时候是没能辨别事情的对和错,所以惩罚孩子具有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品行的作用。高明的惩罚,不是简单地让孩子罚站、罚抄、取消当月零花钱、帮父母做家务等,而是对孩子的成长带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惩罚孩子背唐诗、为家里做一件好事、孝顺一次爷爷奶奶、写一篇作文,以此激发孩子向善、向美、向上的心理。

惩罚要及时: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效果越好。但是,如果当时情况不适合惩罚孩子,比如有客人、父母有急事、孩子生病等,父母就要暂时放一放。此外,惩罚一定要兑现。一旦家长说了不做,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雷声大雨点小”,孩子的负罪心理也会随着父母的不重视而消失殆尽,收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罚:我们惩罚孩子,是根据错误的性质或所犯事情的大小选择惩罚方法,目的是让孩子不再犯错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有效的时间较短,不能持久。很多时候,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却没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后还有再犯的可能。

同时,还要注意惩罚孩子的技巧哦。

家长惩罚孩子的技巧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 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 “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接下来,小编还要教你几招有趣的惩罚方法,快来看看吧。

家长惩罚孩子的有趣方法

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规劝

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没收心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打架、乱丢东西、乱画、不收玩具

打手心。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帮忙做家务。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吵闹不休

罚坐。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排豆子。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家长惩罚孩子,要适量哦。

  大熊猫和小熊猫、大苹果和小苹果……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在的“亲子装”非常流行。传统文化讲究“父父子子”,意即家长跟孩子之间是“上对下”的关系;而现代社会里的父母越来越多地希望和孩子“做朋友”,身着亲子装,仿佛就是这群父母无形中对亲子关系的宣言。亲子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最健康呢?

  一号出场家庭

  成员:妈妈王海玲,29岁,幼师 宝宝子琛,4岁,幼儿园中班

  亲子宣言:“我要的教育就是没大没小”

  亲子关系:朋友式

  “琛琛,和姐姐问好吧?”下了班,海玲拉着女儿琛琛来到了操场上,见到记者,海玲轻声跟女儿说道。琛琛今年四岁,已经在幼儿园读中班了。而琛琛所读的幼儿园正是海玲工作的地方。由于这种便利,海玲每天早上带着琛琛上班兼上学,母女俩几乎每天都形影不离。虽然已经快30岁了,海玲也总是一副奶声奶气的可爱模样。“你别见怪啊!我跟小朋友说话说惯了。”海玲有点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解释道。而琛琛则赖在妈妈身上帮妈妈梳辫子。

  谈起和女儿的关系,海玲说:“我们俩啊就是没大没小,比好朋友还好呢,我看整个就是‘同学关系’。你看,每天早上我们一起整理书包,手拉手上学,只是进到不同的教室。课间时偶尔我还可以给琛琛送点好吃的,晚上又一起回家。她爸爸说我们俩就像姐俩,可不像母女。我的朋友们也都有这种感觉呢。现在不都提倡跟孩子做朋友吗?”

  这时,琛琛帮妈妈把辫子梳好了,大模大样地命令道:“妈妈,快拿皮筋来,我好好给你梳梳,你看你这头发乱的。”海玲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根橡皮筋,很happy地递给了女儿。记者这才发现,母女俩都穿着粉T恤、牛仔裤,还真是活脱脱像对姐妹。

  二号出场家庭

  成员:爸爸蓝国营,35岁,网站总监 宝宝蓝东东,6岁,小学一年级

  亲子宣言:“严格胜于娇惯”

  亲子关系:师生式

  作为广州一家网站的运营总监,蓝国营平时的工作很忙,回到家里,儿子东东多半已经睡觉了。只有周末的时候一家人可以出去逛逛玩玩,国营把这个叫做他和儿子的“亲子时间”。记者在体育中心广场上遇见了正在放风筝的父子俩时,正赶上东东把风筝弄到了树枝上,让爸爸帮忙拿下来,国营却一本正经地对儿子说“你自己想想办法?”东东想不到该怎么弄,快哭了。

  “我和东东妈都商量好了,只要是儿子能做的事,一定要他自己做;他不能做的事也尽量锻炼着去做。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自立自强的习惯。”蓝先生在这边和记者谈话,不理会东东的坏情绪,东东拽了拽风筝的线,怎么也弄不下来,索性放弃了,自己蹲在一旁不高兴地玩起了沙子。

  记者采访发现,以上两种亲子关系比较有代表性,很多当代的年轻父母都以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而感到自豪,也因此觉得自己是更加合格的家长。而对孩子采取“严师出高徒”态度的家长则认为“必须让孩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学会成长。”究竟怎样的亲子关系才是专家倡导的健康关系呢?

  专业提醒:把握好亲子间的最佳距离

  出场专家:黄京穗(广州睿航咨询公司首席亲子顾问)

  “朋友”并不是理想的亲子关系

  “我们经常提倡父母要与孩子做朋友,很多父母也的确在这样做。一些母亲主动陪女儿逛街,一起选衣服,甚至选择与女儿相同风格的衣服,这样的母女关系在别人眼里是很好的朋友关系。但事实上,和孩子过于亲近,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令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体会真正意义上的亲子关系,成为心理上的‘孤儿’。”

  专家认为,家长可以尽量了解孩子的喜好,但不应当因为要与孩子做朋友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喜好。“我们常说亲子沟通要做孩子的朋友,这个朋友的尺度,是需要把握的。过于亲密,甚至返老还童般与孩子一起玩乐、投其所好,而失去家长的角色,反而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亲子关系中,家长的角色和示范作用更为重要。家长应该给孩子可信任和被保护的感觉,也就是说家长是掌握孩子心理、生理成长的主舵手。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适度的权威感。在孩子面前家长是一个成年人,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师生”走向了亲子关系的另一极端

  既然“没大没小”的“朋友式”关系并不理想,那么家长是不是扮演好“老师”一样的权威角色就够了呢?专家认为,这样的观点就走向了亲子关系的另一个极端。“父母最应该给孩子的东西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爱’、‘尊重’和‘自由’。‘朋友式’的关系中,‘尊重’和‘自由’得到了体现;‘师生’关系中,家长的权威得到了体现。然而无论何时,父母给孩子以爱的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单纯地重视权威感,希望孩子在严格的管理下成为人才,却可能失去亲子双方最珍贵的东西,因此‘权威感’的建立也要讲究方法。”

  如何把握最佳的亲子距离

  了解了以上两点之后,专家还提醒家长“要善于用自己的阅历来引导孩子的思想成长。”“不仅仅需要直接对孩子说‘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平时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而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处世方法,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长的言传身教。”

  “比如当孩子对家长吐露成长过程中令人困惑的感受时,多数情况下,家长可能不能马上给孩子有效的建议,但父母可以经常说:‘我能够理解你的意思,虽然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来想办法。’这样既肯定了孩子体验的现实性,同时又和孩子一起建立了亲子之间的可靠联盟。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一)

1、教导他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

(1)、确认他的问题。

(2)、让他描述他的解决方式。

(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

(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2、给他表演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著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而已,他们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经历’它的成长过程。有句话说:‘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3、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来源:https://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297.html

延伸阅读
标签: 怀孕
先天愚型儿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重压力,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被别人笑他痴傻吧!那么孕妈咪要如何预防孩子变先天愚型儿呢? 先天愚型,又称Down氏综合征、21-三体儿、软白痴、伸样痴呆,是人类第一个描述的染色体疾病,也是最为常见的染色体疾病之一。在所有智能落后的疾病中占10%~15%之多,严重影响社会和家庭的整体素质及健康幸福。随着生...
遗忘综合征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很容易导致人们遗忘许多事情,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而且人们对遗忘综合征也不太了解,经常会和其他的疾病混淆。下面就来看看遗忘综合征的症状及鉴别诊断。 遗忘综合征的症状及鉴别诊断 遗忘综合征系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意识清晰,智能相对完好。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近事记忆障碍...
太阳不是好孩子 爸爸告诉儿子:“太阳每天从东边出来,从西边落下。” 儿子说:“那太阳不是好孩子。” 爸爸问:“为什么?” 儿子说:“它晚上干吗不回家?” 哭,就不是好孩子吗? 沛沛妈 原帖: (写于5/23/2002 12:20:20 PM)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个孩子,因妈妈要走、摔跤或者要求不能满足等原因而开始哭泣,此时旁边的大人往往...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典型症状为与排便异常相关的腹痛、腹胀,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腹泻便秘交替型。精神、饮食、寒冷等因素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 肠...
大假过后,又要重返工作岗位,你是否感觉身心萎靡,情绪低落或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是头痛、失眠,对上班产生厌恶或恐惧感;甚至胃口差、失眠、便秘、头痛头晕等。如果你出现了超过三条,那很有可能你患上了“节后综合征”。不用担心,这不是疾病,只是一种身心亚健康的状态,需要我们做一些主动调整,给自己适应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