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解决了心理症状并不等于解决问题

2015-07-07 18:36 19 1 收藏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才是人生的首要任务。接下来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心理健康:解决了心理症状并不等于解决问题的生活小常识,感兴趣的朋友赶紧过来看看吧!

【 tulaoshi.com - 心理健康 】

症状是心理障碍患者最纠结的东西,每个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求助者,必然首先述说他的症状——老师,我的喉咙一直不受控制地吞咽,非常苦恼;老师,我的情绪好低落,实在太伤感了,如何调整都无济于事;老师,我的后脑里面有一个光圈,挥之不去……当然,咨询师首先问及的也是症状——什么情况?哪里不舒服?……开始也必须用这种临床医学的问诊方式。然而随着咨询的深入,便会离这种医学方式越来越远,求助者急于摆脱症状的束缚——老师,只要这个症状消失,我便好了。而咨询师这时便不再愿意谈及症状了,一方面,他心理明白,来访者的问题远不止症状那点事,另一方面,对于症状,除了表象,其它一无所知。比如一个人患有肿瘤,只用将肿瘤切除,症状便告消失。而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我们无法对抑郁本身做些什么,他的问题也并非抑郁那么简单,而且即便抑郁症状解除了,他的障碍也不一定能够解除。可以说这便是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的不同之处。

现在的临床心理学教科书中,大部分只有对心理症状进行描述和分类,却无一个清晰的“对症下药”体系——长时间的情绪低落等等表现就叫抑郁症;不受控制的观念或行为等等表现就是强迫症;思维跳跃、破碎等等表现属于精神分裂症……最后总结出一本相当厚实《xx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当然这么做的意义是规范统一心理障碍的判别,美国出了一本权威标准叫DSM,中国出了一本CCMD。用于诊疗的权威,全世界却没有一本。

较之躯体症状,现代医学能够找出症状下面的发生过程,预测发展趋势,而对于人的心理异常症状,无论其表现如何多样无常,科学界除了监测出脑电波活动异常,多巴胺等激素分泌异常,便再无收获。当然,以上是站在“物质基础”的角度来考虑精神障碍,未免片面。如果站在“非物质”层面来观察,便产生了现在众多的心理学流派——行为派说,行为症状是心理障碍的核心,必需通过纠正行为来治疗;认知派说,认知偏差是心理障碍的首要问题,必需通过改变认知才能够治疗;人本派说,心理障碍的核心问题在于社会功能的损坏,必需给予其充分尊重和关注加以重新建立;精神分析派说,潜意识中的冲突,才是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挖掘出其潜意识,才是治本之道……然而,他们任一方都无法把握症状的演变,每个走进咨询室的求助者,都背负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同一个求助者,也会不定时地抛出新症状。比如说临床上有关于“性变态”的诊断,恋物癖、窥阴癖等多种性心理障碍的症状描述均指向性行为,治疗亦是偏重于行为的矫正,对于这样的患者,我们认为他的“性欲”是正常的,只是“行为”扭曲,但是当你灭掉他的变态行为,他会有另一个变态行为出现。这时我们就应该怀疑,他真正扭曲的是可能是“性欲”,行为只是表象。

医学上,症状可以说是我们认识疾病的纽带,而仅凭症状去认识心理疾病显然是不够的,试图通过症状去破解心理障碍,亦等于痴心妄想。很多时候我们怀疑,心理症状的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河合隼雄先生曾经认识到,当来访者反复絮叨症状的时候,其实是想寻找一个“休息场所”,因为面对心理的课题实在太痛苦,只有回到表面“症状”上来,才能够与外界多一些“共同语言”。那么述说症状的时候,重点并不在症状本身,里面包含的真正含义是“我实在太痛苦了”,同样是症状,当事人和教科书上说的可能不是一个东西。直观的看,除却可供描述的表面“症状”,求助者还多一层不可言状的“痛苦”,这个痛苦体验贯穿心理障碍的始终。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xinlijiankang/)

大部分心理障碍症状所描述的表现,人在平常状态下也会有体验,比如说情绪低落、焦虑、狂躁、悲伤、孤独、亢奋……很多人会说,我也有呀,这就叫心理障碍吗,于是教科书告诉你,不是的,这些表现只有在何种场合、何总程度下出现,才是心理障碍。直到你面对真正的求助者,他的述说符合所有教科书的标准,但他最渴望表达的,其实是一层朝夕相处如影随形的“痛苦”,这一层体验你很难理解。其实百分百的“共情”是不存在的,“心境”或许可以共同体验到,但是咨询师较当事人少了“痛苦”体验,这点至关重要。比如,当事人说,我心境极端迷茫混乱,咨询师也是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相关体验的,但不同的是,当事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还是摆脱痛苦,而咨询师的经验是,只要趋于理性的去梳理心绪,创建一个思维体系,试图解释未知,问题便会解除,但不适用于当事人。因为我们进行简单心理调节的时候,理智也好、情感也好,都在一个可控的状态。而在心理障碍状态下,许多心理活动是自发,不受主观控制,比如说失眠症,症状是睡不着,平常人所体验的大都是无睡意,而很多求助者会归结为脑子里自发的胡思乱想,并且是不可控的思绪,它不同于平常人的“胡思乱想”,失眠症的“胡思乱想”是常态。

今日笔者所谈,或许只是徒劳,很多问题就是这样,越解释,越解释不明白。“无法解释”本身也是心理障碍痛苦的“源泉”,不少寻求自我救赎的求助者,早期倾向于将自己的症状对照教科书作自我诊断,这里笔者有个自以为是的建议送给苦海中的你,如果将眼前经历的一切都看成一整个症状的话比如说你的失眠,你有相当的困意还是睡不着,你那无法控制的胡思乱想,你为此产生的自责和恐惧……其实都属于失眠症一体。——或许你会释然很多。


延伸阅读:

男性保健小常识,常按4穴位能长寿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的男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男性健康问题都让人堪忧,对于男性保健来说,按摩是很不错的一种养生按摩方式,还可以有助于释放压力。男性保健小常识男人们不妨每天抽点时间按摩以下4大穴位。

男性保健小常识,常按4穴位能长寿:

1、气海穴

位于脐下1。5寸、下腹部正中线之任脉上,此穴即古代所谓之“丹田”。按压此穴有助元气聚集,可促进腹部的气血循环,再配合向下推动或局部温灸,可助任脉之经气向下运行以利性功能,并可改善遗精、频尿的症状。

2、腰眼

腰眼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的凹陷处。中医认为,腰眼居“带脉”,为肾脏所在部位。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腰眼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中医认为,用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而且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按摩时,两手对搓发热,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位(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搓外后两手轻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转按摩腰眼处,每次5分钟左右。

3、百会穴

在头顶正中,古云“百会为诸阳之会”,气由命门(第二、三腰椎之间)沿脊椎循督脉往上循行到百会,然后沿腹部正中线的任脉走到会阴。所以疏通此穴,可改善任督二脉的机能,提高性功能。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xinlijiankang/)

4、委中穴

在腿弯正中(腘窝横纹的中点处),古云“腰背委中求”。当行房过程中,腰背肌肉群协调性不佳,容易有阳痿早泄的感觉时,就要经常按摩此穴,配合气沉丹田,意在百会,自然气息运行顺畅,行房就不会“半途而废”。

男性应该如何保健养生呢?男性保健小常识有哪些?温馨建议男性朋友们在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以后,可以在饭后与家人一起散散步,这样也可以让紧绷的心情得到放松。

来源:https://www.tulaoshi.com/n/20150707/221822.html

延伸阅读
标签: 心理健康
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到超市买东西,回到家一清点,发现有一些是可有可无的,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会买这些小东西;我们本来对某个人没有什么印象,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却觉得他面目可憎;早晨到了办公室,本来精力充沛,心情愉快,过了一会儿却变得烦得要命。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我们经常会对这种状况感到莫名其妙,其实...
标签: 心理健康
我们今天讲的信念疗法,是一种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础以一种自我安慰或自我激励的方法来达到排除焦虑减少压力的现代心理疗法,而临床的研究发现,这种疗法对很多心理疾病是有不错的效果的。 实现信念疗法的机理,一靠意识的力量;二靠安慰剂的效应。 意识的力量可控制疾病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席格博士认为,患者深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时、他的...
标签: 心理健康
为什么女人容易生气?因为女性心思比男性更要细腻。不过,常常生气对健康有害无益,还会加快衰老。女性要学会消气,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过要突然消气确实挺有难度,不怕,以下教你8个消气的心理窍门。把气消了,重拾好心情。 生气时,先问问自己“此气该不该生” 有人专门对生气作过研究,结论令人吃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生...
标签: 心理健康
练习瑜伽不仅能健身,塑身,更能帮你解决心理问题,舒缓心中某些解不开的情绪。今天教你从瑜伽动作来缓解心理问题。 瑜伽 &塔罗是两种不同的古老学问,却都是带领求知者走向同一条道路,就是丰富又直觉的学习解决我们的虚无。很多朋友来寻求塔罗女巫傅子绮的咨商的时候,我也会从他们的身体姿势中发觉潜藏在其身体中的疼痛;而身体跟心里...
标签: 心理健康
在紧要关头,想要说出那个最关键的字、词,但越是着急就越说不出口,想必这种嘴上总是慢半拍的口吃朋友,很多人都会碰到。可是为什么会口吃?口吃算是疾病吗?我们怎样才能克服口吃呢?医生将从心理学上,为您介绍一些治疗口吃的心理疗法。 定义 自卑与羞耻感 导致交流障碍 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常见的口语交流障碍。主要的表现是频繁...

经验教程

775

收藏

94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