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孩子特别需要心理照料

2015-10-13 21:39 27 1 收藏

父母们都想为孩子好,早教也因此不容忽视。今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介绍3-8岁孩子特别需要心理照料。

【 tulaoshi.com - 分娩 】

  

案例一:只肯穿黑衣的小男孩(Teddy男5岁)

  Teddy对上幼儿园特别排斥,虽然妈妈已经狠心坚持了一年,可是Teddy至今每天会在幼儿园门前挣扎、哭闹。Teddy妈妈说,幼儿园老师都反映,Teddy在幼儿园的集体感和动手能力都不行,脾气也特别犟。最奇怪的是,这孩子从来只肯穿黑衣服,不接受其它任何颜色。

  Teddy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儿童心理问题情况。他的种种“怪异”的行为,无非就是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的反应。如果家长和老师经常能主动关心他,不要把他当成“怪孩子”,而是不动声色地让他帮助大家做事情,并且暗示Teddy“你能胜任”,这一情况就会明显改善。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出现了问题,但又没达到长期心理障碍的程度。一般来说,3~8岁的小朋友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诸如多动倾向、焦虑倾向、依赖倾向、怕输倾向等等。近年来,约有50%的儿童在这一阶段会出现类似情况,但是只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就绝不会转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但若是家长无暇顾及孩子,加上幼儿园、学校的管理不够人性化,就非常有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案例二:精神压力大,孩子成结巴(小熊男7岁)

  小熊今年二年级,在班级里他常常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就因为小熊说话总是结结巴巴。在学校一整天,小熊通常只说三两句话,还结结巴巴地话不成句。下课及午休时,小熊总喜欢找个角落待着,表情窝窝囊囊的。另外,他上厕所非常频繁,一天要跑十多次。

  “不知道怎么养了这么个儿子?”小熊的妈妈开朗、好强,对孩子的一系列表现非常失望。据妈妈介绍,小熊3岁以前和别的孩子一样开朗活泼,刚会说话的时候也不结巴。可是自从上了这所重点小学后,说话方面的障碍越来越大,直到结结巴巴地说不成句了,话也越来越少。

  原来,小熊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孩子的成绩一直平平,所以他们几乎从不表扬小熊。有一次放学回家后,孩子高兴地告诉妈妈:“今天我主动给……给……教室的饮……饮……水机换了水。老师表扬我了。”妈妈随口回答:“学习总不行,尽干些闲事儿有什么用?”当时小熊就蔫在那儿了。

  其实,小熊变成结巴的“罪魁祸首” 正是父母的高压政策。长期以来,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自信心被强烈的自, 卑感取代。他的结巴不是生理上的原因,而是源于过度的精神压力,让他产生了语言障碍。

  案例三:话不投机,举着铁尺追老师(强强男8岁)

  强强变成了学校的“高危人物”,要不是父母一再求情,他差点就要被学校劝退了。就在一个月前,好动调皮的强强因为受不了语文老师的批评,与这位老师结怨。一次上课,强强举手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但这位老师几次都没喊到他。下课后,强强便和老师理论:“你为什么不叫我?”老师批评他不守规矩。谁知强强竟从铅笔盒里拿出一把铁尺开始追打老师……

  原来,强强的父母因感情不和常吵架,伴随着拳脚相加。小时候强强会吓得大哭,渐渐对此也就麻木了,成了一声不吭的观战者。再后来,他甚至会帮助妈妈,企图与爸爸对阵。上学后,强强和同学之间有了矛盾也不愿理论,起初能忍则忍,忍不了就动手打架。

  学校出面为强强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咨询师认为,这是家庭暴力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并产生暴力倾向,属于儿童心理狂躁症。

  在儿童时期,父母是他们学习和效仿的第一任人生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性。生活在矛盾频发且存在家庭暴力的环境里,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强强属于自卑儿童中“过分自我”,当自尊心自信心被打击后,挫折感上升为暴力反抗,是典型的儿童心理狂躁症。

  “玩手指”儿童心理辅导新办法

  “玩玩手指”,看似简单,却可以有效矫治儿童一些行为和学习障碍。

  现在为人父母的这一代家长,小时候玩的游戏很多都要自己动手、自定游戏规则,例如扔沙包、打玻璃弹子等等。但这些游戏已经逐渐被淘汰,现在小朋友的玩具都是现成的无需动手处理的,比如一按钮就能发声的电动玩具等——其实,正是这些玩具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三四岁就会写字、算术,但这个阶段最应该训练的是动作发展能力,也就是手指的操作能力等。如果没能适时发展好这种能力,将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孩子经常在家中捣乱、自控能力差、冲动等,还不懂得恰当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只会发脾气,导致进一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除了以运动为主的感觉统合训练,针对已经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伤害、不愿与人交流的小朋友,还可以通过用玩偶代替现实人物表演小型戏剧的方式,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社会关系, “创伤”理解事件的意义。

  那么,儿童在生活中表现什么异常行为时,有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征兆,需要引起家长的警惕呢?一般来说,孩子的学习情况明显变差、成绩大幅度下降,或者是孩子的人际关系大受影响,包括和其他小朋友、家人、亲人的相处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要和孩子进行沟通。

  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谨记不要追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之类的字眼让小孩子有受责备和责怪的意思。家长更应该和小孩像朋友一样交谈,慢慢分析原因。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还有问题,建议家长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平时,家长跟孩子好好沟通,是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最好方法。

  一般来说,对于3-8岁的儿童,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是“亲子同乐日”——这一天家长要和孩子一起玩,而且要营造融洽轻松的气氛,不要变成“学习检讨会”、“家庭批判会”。而且,玩什么、到哪里玩、怎样玩之类的选择,不要一味由父母主导,要先听孩子的意思,多玩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

  案例一:只肯穿黑衣的小男孩(Teddy男5岁)

  Teddy对上幼儿园特别排斥,虽然妈妈已经狠心坚持了一年,可是Teddy至今每天会在幼儿园门前挣扎、哭闹。Teddy妈妈说,幼儿园老师都反映,Teddy在幼儿园的集体感和动手能力都不行,脾气也特别犟。最奇怪的是,这孩子从来只肯穿黑衣服,不接受其它任何颜色。

  Teddy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儿童心理问题情况。他的种种“怪异”的行为,无非就是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的反应。如果家长和老师经常能主动关心他,不要把他当成“怪孩子”,而是不动声色地让他帮助大家做事情,并且暗示Teddy“你能胜任”,这一情况就会明显改善。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出现了问题,但又没达到长期心理障碍的程度。一般来说,3~8岁的小朋友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诸如多动倾向、焦虑倾向、依赖倾向、怕输倾向等等。近年来,约有50%的儿童在这一阶段会出现类似情况,但是只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就绝不会转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但若是家长无暇顾及孩子,加上幼儿园、学校的管理不够人性化,就非常有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案例二:精神压力大,孩子成结巴(小熊男7岁)

  小熊今年二年级,在班级里他常常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就因为小熊说话总是结结巴巴。在学校一整天,小熊通常只说三两句话,还结结巴巴地话不成句。下课及午休时,小熊总喜欢找个角落待着,表情窝窝囊囊的。另外,他上厕所非常频繁,一天要跑十多次。

  “不知道怎么养了这么个儿子?”小熊的妈妈开朗、好强,对孩子的一系列表现非常失望。据妈妈介绍,小熊3岁以前和别的孩子一样开朗活泼,刚会说 话的时候也不结巴。可是自从上了这所重点小学后,说话方面的障碍越来越大,直到结结巴巴地说不成句了,话也越来越少。

  原来,小熊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孩子的成绩一直平平,所以他们几乎从不表扬小熊。有一次放学回家后,孩子高兴地告诉妈妈:“今天我主动给……给……教室的饮……饮……水机换了水。老师表扬我了。”妈妈随口回答:“学习总不行,尽干些闲事儿有什么用?”当时小熊就蔫在那儿了。

  其实,小熊变成结巴的“罪魁祸首” 正是父母的高压政策。长期以来,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自信心被强烈的自, 卑感取代。他的结巴不是生理上的原因,而是源于过度的精神压力,让他产生了语言障碍。

  案例三:话不投机,举着铁尺追老师(强强男8岁)

  强强变成了学校的“高危人物”,要不是父母一再求情,他差点就要被学校劝退了。就在一个月前,好动调皮的强强因为受不了语文老师的批评,与这位老师结怨。一次上课,强强举手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但这位老师几次都没喊到他。下课后,强强便和老师理论:“你为什么不叫我?”老师批评他不守规矩。谁知强强竟从铅笔盒里拿出一把铁尺开始追打老师……

  原来,强强的父母因感情不和常吵架,伴随着拳脚相加。小时候强强会吓得大哭,渐渐对此也就麻木了,成了一声不吭的观战者。再后来,他甚至会帮助妈妈,企图与爸爸对阵。上学后,强强和同学之间有了矛盾也不愿理论,起初能忍则忍,忍不了就动手打架。

  学校出面为强强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咨询师认为,这是家庭暴力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并产生暴力倾向,属于儿童心理狂躁症。

  在儿童时期,父母是他们学习和效仿的第一任人生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性。生活在矛盾频发且存在家庭暴力的环境里,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强强属于自卑儿童中“过分自我”,当自尊心自信心被打击后,挫折感上升为暴力反抗,是典型的儿童心理狂躁症。

  “玩手指”儿童心理辅导新办法

  “玩玩手指”,看似简单,却可以有效矫治儿童一些行为和学习障碍。

  现在为人父母的这一代家长,小时候玩的游戏很多都要自己动手、自定游戏规则,例如扔沙包、打玻璃弹子等等。但这些游戏已经逐渐被淘汰,现在小朋友的玩具都是现成的无需动手处理的,比如一按钮就能发声的电动玩具等——其实,正是这些玩具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三四岁就会写字、算术,但这个阶段最应该训练的是动作发展能力,也就是手指的操作能力等。如果没能适时发展好这种能力,将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孩子经常在家中捣乱、自控能力差、冲动等,还不懂得恰当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只会发脾气,导致进一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除了以运动为主的感觉统合训练,针对已经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伤害、不愿与人交流的小朋友,还可以通过用玩偶代替现实人物表演小型戏剧的方式,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社会关系, “创伤”理解 事件的意义。

  那么,儿童在生活中表现什么异常行为时,有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征兆,需要引起家长的警惕呢?一般来说,孩子的学习情况明显变差、成绩大幅度下降,或者是孩子的人际关系大受影响,包括和其他小朋友、家人、亲人的相处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要和孩子进行沟通。

  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谨记不要追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之类的字眼让小孩子有受责备和责怪的意思。家长更应该和小孩像朋友一样交谈,慢慢分析原因。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还有问题,建议家长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平时,家长跟孩子好好沟通,是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最好方法。

  一般来说,对于3-8岁的儿童,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是“亲子同乐日”——这一天家长要和孩子一起玩,而且要营造融洽轻松的气氛,不要变成“学习检讨会”、“家庭批判会”。而且,玩什么、到哪里玩、怎样玩之类的选择,不要一味由父母主导,要先听孩子的意思,多玩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宝宝如果在妈妈的照顾下长大,已习惯了妈妈的爱抚,一旦换人将会很不适应,有的大哭大闹,有的不吃不玩,有的烦躁不安,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影响了宝宝正常生活,许多妈妈为此忧虑。怎样帮助宝宝较快地习惯保姆的照顾呢?

  一、 慎重选用保姆。保姆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对宝宝照顾的质量,影响到宝宝的适应性。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用保姆时应考虑一定的条件。

  一般选用保姆的要求是:

  1、 有爱心、有耐心。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爱心和耐心的人能够照顾好宝宝。所以,选保姆时要通过交谈、调查等方式,了解保姆的性格和为人,决不可碍着亲友介绍的面子而忽略了这一点。

  2、 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一定的文化修养能使保姆较快地接受新信息,掌握照顾宝宝的知识、技能,也有益于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益于沟通、合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3、 年龄适当,相貌端正。有研究表明: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宝宝较喜欢相貌端正的年轻人。而且保姆不宜经常更换,以免增加宝宝适应的难度。

  二、 淡化宝宝对妈妈的依恋,增强宝宝的社会倾向性,这是帮助宝宝尽快习惯保姆照顾的重要方法。

  1、 逐渐减少妈妈对宝宝的照顾,如让宝宝单独睡眠。

  2、 多带宝宝去户外游玩,去亲友家作客,多认识小朋友。

  3、 妈妈与保姆共同照顾宝宝一段时间,使之相互熟悉,避免突然交接时,宝宝对保姆有陌生感。

  三、 培养宝宝与保姆的感情。接纳、喜欢、依恋的情感是宝宝适应保姆照顾的心理基础,因此应注意培养宝宝与保姆的感情。

  1、 把令宝宝高兴的事情交给保姆来做,把能获得宝宝好感的机会留给保姆。如由保姆给宝宝讲画书、读儿歌,由保姆带宝宝去户外玩耍,等等,以此增加宝宝对保姆的依恋。

  2、 尽早向保姆介绍宝宝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等,以便保姆照顾宝宝时能够针对宝宝的特点。

  3、 逐渐增加宝宝与保姆单独相处的时间。当宝宝与保姆已较熟悉后,可逐渐增加保姆照顾的内容及时间,进一步增强宝宝与保姆的亲近感。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都特别关心现在小孩的心理健康问题。今天,小编就帮大家解读常见的心理问题。

网瘾、恋爱、同性恋倾向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

海口15岁的女孩小玲(化名)由于早恋无心上学,最终选择辍学,步入社会上打工。父母极力反对她恋爱,小玲干脆经常几天不回家,坚持和男朋友在一起。父母担心终有一天她会与那个男孩私奔,便把她送进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

其实什么是“爱”,小玲根本说不清楚,“有好感就在一起”是她对爱的全部解释。父母粗暴的制止,更是将小玲越推越远。“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成了小玲不敢想也不愿意去想的问题。

从事10年中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海南省中学心理健康特级教师李惠君告诉记者,恋爱、网瘾,甚至同性恋倾向成为近几年中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新问题。

根据一组数据,全国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占20%。“独生子女多、多途径的信息获取渠道、家庭关心和沟通不够、社会引导不足,使孩子们在纷杂的社会中出现心理适应困难。”卢刚说道。

那么,对于孩子遇到的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父母该通过哪些手段进行疏导和化解呢?

1、受屈孩子的安抚

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你可用孩子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作反射情感。

如,小勇从幼儿园回家后,一直不高兴,妈妈问他出了什么事,小勇说:“今天下午,明明不是我打刘娟的,可是老师硬说是我打的,真气人!”这时,我们可以接着说:“明明不是你打的,老师硬说是你打的,是气人!”小勇觉得父母是站在自己一边的,气也就慢慢地消了。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安抚受委屈的孩子,使抑郁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孩子的情绪便会趋向平静。

相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一个劲地追问:“老师对你说了什么?!干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对老师说清楚?!你怎么这么蠢?!”

对面这样追问和责备,所起到的作用只会使孩子倍感感不满和委屈,使孩子负性情绪的能量成倍地增长,可以说父母的这种解决方法无疑等于火上浇油。

2、允许孩子自然流露各种情绪

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是毫无掩饰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种优势,一种使得孩子能及时宣泄各种情绪能量的优势。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并且我们要鼓励孩子他们这样做。

发脾气、反抗行为、哭泣、大声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这里所提倡的情绪宣泄,必须区别于以哭闹为手段去达到某种不合理的需要。

有的年轻父母或者不了解情绪自然流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或者缺乏相应的耐心,他们往往不允许孩子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时,他们强行地让孩子自我压抑,甚至有的父母还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自然流露。有的男孩心里难过时大哭不已,往往会遭致父母们的讥笑或者压制:“男子汉也哭,羞!羞!!羞!”、“男子汉要坚强,不许哭!”如果长期地经常这样压抑自己或者受到压抑,最终将会使孩子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孩子的残忍行为、强迫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等等,很多时候就是其内心的紧张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或者正当的宣泄而造成的。

3、玩具也存在心理问题矫治功能

玩具不仅有玩耍功能,还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玩具。

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中家长在孩子心理教育上方法不当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性格塑造影响重大,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才能减少或避免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三)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来源:https://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5493.html

延伸阅读
标签: 分娩
6岁开网店 8岁成“CEO” 现年8岁的哈里·乔丁是英国伦敦市斯托克纽因顿镇的一名小学生,然而,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年龄最小的“CEO”,因为从6岁时起,乔丁就创办了自己的“弹珠国王公司”,专门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各地的顾客们销售“玩具弹珠”! 据悉,哈里从6岁起就喜欢在学校操场上和朋友们玩玻璃弹珠游戏,然而,当他的弹珠...
标签: 育儿知识
下半年的节假日很多,父母们免不了在节假日带宝宝去走亲访友,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来讲,他们更喜欢自己走路,不让大人抱。那么3岁以上孩子出行注意什么呢?让孩子走在大人的哪一边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让孩子走在自己的右边。一般人多使用右手,所以右手较左手灵活,万一孩子忽然从自己身边跑开,右手要把他们拽住也比左手敏...
父母如何照料孤独症的孩子 1.不宜长期住院治疗。有条件可以让父母与患儿一起住院,让父母学会教育患儿的方法。 2.目光接触表达意思。刻意教导孤独症患儿在听别人讲话时有目光接触。开始时,孩子可能只是眼角一瞟,但这是很好的开端。孩子有目光接触后,可通过模仿,教导他用手势示意与别人沟通。利用每一个自然环境,如进食、穿衣、便溺、玩...
孩子10多岁了夜间还尿床,每天睡前不敢让孩子喝水,不敢吃水果,晚上照样尿床。许多母亲为此很着急,到医院咨询孩子尿床是不是有什么病。发育正常的孩子一般在2-3岁时就可以自控排尿了,3岁以前有尿床的现象也是正常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遗尿,多数孩子3岁以后夜间一般不再尿床。如果3岁以后孩子晚上睡觉时还尿床,且次数达到一个月两次以上,医...
标签: 心理健康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拥抱和触摸有利于心理健康。 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人心理状况要比缺乏这些的人健康很多,在英语的谚语里也有“每天需要3个拥抱才能活下去,另外3个拥抱才能神采焕发”的说法。但在我们中国人的习惯里是很少拥抱的。我们每天要和很多的人接触,但缺乏真正的“接触”,因为彼此的身体保持着疏远的距离。而在一天的工作结...

经验教程

26

收藏

39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