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培养宝宝谦让品质的妙招

2015-10-13 20:38 21 1 收藏

近些年,形形色色的早教组织悄然兴起,父母们也非常乐意的相信。其实早教可以从点滴小事在家学习好的,图老师小编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分享家长培养宝宝谦让品质的妙招。

【 tulaoshi.com - 分娩 】

现如今,大多数的学龄前儿童都太过自我为中心,较为自私。作为家长要及时改正孩子的这种不良性格,想要培养孩子的谦让品质就要有正确的方法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宝宝谦让品质培养的原则

谦让是一种美德,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一味的谦让,会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平衡感。解决孩子之间的谦让问题,并非简单之事,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在宝贝还没有任何是非标准的时候,就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就是谦让,这也未免显得有些简单。这样,不但没给宝贝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感受为什么要谦让,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宝贝日后对事物的全面理解和判断。要把谦让这种美德传递给宝贝,还是要讲究方法的。因为,宝贝道德观念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不会一蹴而就。让宝贝真正理解并懂得谦让,还要一步一步慢慢地来。要把谦让这种美德传递给宝贝,还是要讲究方法的。因为,宝贝道德观念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不会一蹴而就。让宝贝真正理解并懂得谦让,还要一步一步慢慢地来。

接下来,就来看看培养宝宝谦让品质的的方法吧。

宝宝谦让品质培养方法

消除孩子的个人中心意识

个人主义通常来说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要让孩子学会谦让,就要杜绝他们有个人中心意识。

因此,有个人中心意识的孩子,通常难与他人相处,不懂得分享,自我意识强,给他高傲和自大的感觉。这样的孩子会少人与其交往,导致他们缺少同年朋友。

教孩子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消除孩子的个人中心意识,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教导好孩子学会如何表达感恩和感受感恩。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就需要让孩子学会表达感恩,而表达感恩应该学会说“谢谢”开始。

我们要时刻教育孩子,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表示感谢。例如,当有一个人给他递一杯水或者当别人送给他一件礼物的时候,孩子要主动说“谢谢”。如果孩子学会了说“谢谢”,那在他心里起码有了感恩的种子。

鼓励孩子学会谦让

相信很多父母都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这种品质。

但是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小皇帝,小公主,都比较自我为中心,所有的人和事情都希望围绕着自己转,所以,家长还需要正确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学会谦让。例如,你带小朋友去公园玩的时候,公园里面只有一个千秋,你的小孩已经玩了一阵子,这时另外一个小朋友想玩,你可以鼓励孩子让给其他小朋友玩,一人玩10分钟,这样大家都开心。

给孩子释放的机会

孩子喜欢跟父母分享在学校的事情,每天放学回来看到父母总是很希望对他们倾述自己在学校一天的经历。而有时候,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家务,家长通常会说:“走开,别烦我,我这忙着做饭呢,哪这么废多话,赶紧写作业去。”

培养孩子谦让品质,家长也要做到以身作则。

 

  当下,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唯一的孩子从降生那一天起就被成年人团团围住,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他操办,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乖孩子,给他身边的成年人带来欢乐。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宠,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其他人打交道。这个时候,家长的焦虑往往成倍增加,因为父母们突然发现,这个肉嘟嘟的小宝贝,居然不懂社交礼仪!他不肯跟小朋友分享,还伸手打人;他不肯跟邻居朋友打招呼,拒绝叫人问好;他认生、害羞、怯懦、自私、没有礼貌……

  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我们教,他就会的。儿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如何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往往备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难以克制自己一个箭步冲上前,替孩子解决矛盾的冲动。

  这时,我们不妨向动物学习学习。小狮子打打闹闹时,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趴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打断了幼狮练习生存技巧的过程。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并非把他推给“社会”就行了;不干涉孩子之间的冲突,也并非意味着我们袖手旁观,毫无作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从他降生第一天开始的,他与别人的交往模式,都首先在我们这里得到练习,所以,我们怎样跟孩子打交道,孩子就怎样跟别人打交道。我们怎样处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就怎样处理他与别人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训练师,是他们社交行为的模板。

  要不要让孩子学会谦让

  对于儿童的社交活动,家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要不要让孩子学会谦让?孩子受欺负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童年时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安全感,他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人类是可信的、自己是值得存在的。有了这种坚实的安全感,孩子才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很多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太谦和了,别的孩子抢他的玩具还打他,是不是该教他谁要打你就打回去,谁抢你的玩具你也抢回来,或者干脆站在一旁看着谁抢我孩子的玩具我就上去教训他,甚至教训对方孩子的家长,让孩子知道必须抢打争斗,不教育他这些不行,他将来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他谦让别人,别人不谦让他呀!

  由于我们社会大环境所致,但凡遭遇孩子社交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就跟开水一样滚滚沸腾,家长们生怕孩子眼前吃亏,将来挨欺负。其实孩子所需要的恰恰不是所谓世界“险恶真相”。

  孩子尚处于分辨善和恶的朦胧状态,如果我们教给他一套怀疑一切、锱铢必较的作为,他成年后会怎样对待这个世界呢?谁还敢跟他来往呢?如果我们给孩子营造一个善良的环境,他成年后会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人,他会主动去做善良的事情,他会下意识地寻找并且吸引同样善良的人跟他做朋友,而且他会排斥那些不善良的东西。一旦他很清楚“善”是什么,识别“恶”就不那么难了。

  如果我们过早地教习孩子不能吃亏、竞争竞争再竞争,那他就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恶了,不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让孩子对世界充满恐慌。

  说句大白话吧:你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怎样对待你。你看这个世界充满险恶,你就会遭遇很多险恶的人和事;你看这个世界充满善良,你就会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和事。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钱、开销、储蓄、计划……它们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也许并不能为他们真正认识和理解,但一种对钱和花钱的健康的态度、习惯和心理,都是可以从这个时期开始培养的。

从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知道有一种东西叫“钱”,有一种行为叫“买”的时候,关于“钱”的话题就开始了。到了孩子四五岁的年龄,钱不再只是从前单纯的硬币,而会开始具有意义,会开始和有实际意义的“买”联系在一起了。

不要说“我们买不起这个!”

为孩子树立一个健康的、正确的看待钱的态度和认识,非常重要。而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通过你非常日常的语言――那些正确的用词,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比如,当孩子提出他想要一个玩具或者什么东西,它根本就不是必要的,也或者它的确很贵,你为了把拒绝表达得简单而又可以不负责任,于是告诉他:“我们买不起这个!”事实上,也许你的确“买不起”这个,但更多的可能,是你认为你的钱不应该花在这样不必要的东西上,家庭的开销是有计划的,在合理限度之内的东西,才可以予以考虑。那么,就把事实告诉孩子,别怕他听不懂。

那种“买不起”的论调,固然能够简化事情的因果,但也会给孩子一种概念:是钱不够,所以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别的。他对钱的态度,就会在这日积月累之中,形成一种追求和依赖。不要让孩子成为钱的牺牲品。要让孩子明白,控制家庭开销的是你,是你的计划和智慧,而不是钱来做主宰;收入很多,也可以很少的开销,收入很少,也可以把日子过得舒坦和开心。愿望的实现,不在于钱的多少或足够与否,而是“如何花销”。

不同年龄宝宝财商培养方案

别立刻就想到股票投资大全或是基金上去,三岁的孩子对货币和购买行为有初步的理解,三岁的孩子能够知道“买”是怎么一件事,四岁的孩子能够辨认出不同钞票的面值,六岁的孩子懂得将不同币值的钞票累加出他想要的那个数字,这就是理财。

这些理财知识除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外,接受比较有针对性的早教课也很重要。以现在流行的蒙氏早教而言,它的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千以内的数字,通过模拟实际买卖行为的游戏,培养孩子最初级的理财意识。

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早教,这样能够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知识储备,以便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配合,比如在上过辨识十元以内币值的课程后,晚上路过超市,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拿着五元纸币去购买他最爱的大果粒酸奶了。

8招培养理财小高手

知道了各年龄段孩子应该了解的“财”的概念,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理财观念培养的实用方法:

1、了解和熟悉钱币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带着1~2岁的宝宝去乘坐各种儿童游戏车,宝宝看到这些游戏娱乐设备时常常会激动不已,急不可耐地想要赶快乘坐。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拿出小数额的钱给宝宝,让宝宝自己去换购游戏币。当游戏币投进机器后,宝宝就能享受在唐老鸭车或米老鼠摇椅中摇来晃去的惬意感觉。通过自己用钱去换游戏币,宝宝渐渐知道生活中有钱这样一种流通物,通过给人家一些钱,就能换来乘坐游戏车的硬币,让自己享受到快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2、知道钱从何而来

当宝宝渐渐明白生活中一切物品都需要用钱换来,他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往往就喜欢让爸爸妈妈到钱包里去拿钱。这时候。爸爸妈妈有必要告诉宝宝:“钱不是想有就有的,要节省着用,用完了就没有了。”宝宝会好奇,为什么钱不是想有就有的呢?这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告诉宝宝:“爸爸和妈妈每天去上班,辛勤劳动,然后就能得到工资,也就是一笔钱,所以钱是通过劳动赚来的。”由此,宝宝就明白了劳动能创造财富的道理。

3、知道钱花到哪里去

宝宝明白了钱是爸爸妈妈辛勤劳动换来的,就会萌生出一种想帮爸爸妈妈省钱的念头。有的宝宝看到父母给幼儿园交钱,会很纳闷:“为什么要给幼儿园交钱呢?”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每天吃饭需要钱,老师也要生活,这是老师的工作,所以要给老师发工资。”于是,宝宝明白钱不仅可以买到商品,也可以买到服务。当自己享受别人的服务时,也是要付钱的。受到这类事情的启发,宝宝会萌生出长大想要做某某工作的愿望,因为工作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收入。而长大想要工作,从小就要好好学习本领。这些观念弄清楚了,爸爸妈妈即使不给予宝宝物质上的激励,宝宝也会懂得学习本领的重要性。渐渐形成自我激发的内在动力。

4、玩扑克换物游戏

明白了钱的基本来历和用途,平时爸爸妈妈休息在家时,也可以和宝宝玩一些钱币换物的游戏。当然,由于钱币是流通物,上面细菌较多,不宜让儿童把玩,爸爸妈妈可以使用扑克牌替代。比如用一张10可以买一条塑料鱼,一张5可以买一个苹果,看看家里的苹果、梨、小鱼等可以卖出多少钱来。宝宝可能不一定算得很清楚,但这样的游戏还是可以让宝宝理解货币换物的过程。

5、认识钱的币值

当宝宝能认识数字以后,就可以让宝宝寻找钱币上的数字了,同时让宝宝了解货币的单位:元、角、分。当宝宝想要吃一包QQ糖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1元钱,宝宝就能看到1元钱换回一包QQ糖。渐渐地,当宝宝想要一次多买几包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2元,让宝宝换回两包QQ糖。当家里来小客人了,需要每个小朋友一包糖时,就给宝宝一张5元纸币,这样宝宝看到这张大纸币换回了5包QQ糖。通过这样实际地使用货币,宝宝渐渐能认识各种纸币和硬币的币值。

6、了解便宜和贵

在让宝宝尝试购买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了解物品是有便宜和昂贵之分的,同时让宝宝明白,自己不可能买下超市里所有的东西,因此在购买的时候,要做出选择。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看商品的价签,知道价签代表着自己要支付的钱。在选购果汁、牛奶、酸奶时。可以和宝宝比较一下瓶子的大小,瓶子越大,价签数字越小就越便宜。购买面包和蛋糕的时候,也可以在不同的时候带着宝宝去看。通常这些新鲜食物在白天价格比较贵。到夜晚打折的时候,就相对便宜了。通过比较,宝宝渐渐知道同样的商品会有不同的价格,自己在购买的时候,要选择实用的。

7、开账户存压岁钱

随着节假日的到来,很多宝宝得到了为数可观的压岁钱。爸爸妈妈可以到银行为宝宝开立一个账户,帮助宝宝把自己的压岁钱存起来。每过一年,宝宝看到自己的压岁钱随着储蓄而增长,而且还产生小小的利息。就会明白多余的钱用于储蓄,能够给自己带来小小的收益。如果家中有长辈生病,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宝宝动用自己的储蓄,为长辈购买一些营养品,给长辈送去温暖和安慰。这样,宝宝知道自己的储蓄还可以在家人遇到困难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就会明白储蓄的重要性。

8、了解财经常识

爸爸妈妈在观看电视节目、收听财经新闻时,一些诸如“金融风暴”、“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之类的词语会进入宝宝的耳朵。如果宝宝提问:“什么是金融风暴?”爸爸妈妈就可以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宝宝:“金融风暴就是有人借钱买东西,突然发现钱都被借光了,自己再也借不到钱了,东西也得归还给人家,就仿佛一场风暴,把所有东西都卷走了一样。”通过对这些社会经济现象的了解和关注,宝宝渐渐会理解越来越多的理财知识。

总之,理财教育的关键是让宝宝懂得财富是劳动创造的。犹如日本人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毅力也称为意志力,它能使我们为了一个既定的目标,克服干扰因素而长久持续地努力。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善始善终,坚持不懈,所以对孩子的意志力的培养就容易着急,希望孩子越快拥有这个"能力"越好。可是,有时候"太急"也会出"错"。

"放弃"不是我的错

3岁的豆豆得到一套新积木,爱不释手。可是每次搭积木她都不能让妈妈满意。因为豆豆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刚拿起积木两分钟,还没堆出个形状,她就放下了。妈妈好多次都对豆豆说:"把房子盖好再去做别的。"可是这样的叮嘱显然没有效果。

误区1:毅力就是每做一件事都要有成果

我们评价一个人意志品质好坏的标准,通常从注意力、自制力、坚韧性、目标性这几方面来考量。可是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神经系统还尚未发育成熟,生理心理都处于一个还在发展的阶段,假如要按照成人的标准,硬性地去要求他们,很可能会得到一个背道而驰的结果。

二三岁左右的孩子,他们专注一个事物的时间最多只有五分钟,而且很容易放弃有难度的活动。像搭积木这种游戏,孩子玩的时间不长,一方面可能受孩子年龄太小,专注事物时间短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比如:怎么努力也没法将一块木板放到一个木球上,"挫败感"让他们不想继续。

对于孩子不愿意关注不能带给他们快乐的事物,如果家长一定要强压着他们去做,一定要做出一个成果,比如盖好一座房子,孩子就会特别痛苦。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放弃"并不是他们的错,家长需要明白并不一定每一份坚持都是对的,毅力并不意味着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出一个成果。

"无意识"注意起主导作用

2岁的橙橙对周围的许多东西都会感兴趣,可是却总不能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专注它们。握着蜡笔画画的他听见风吹着风铃叮当响,便扔下画笔踮起脚尖去摸风铃;拿到风铃了,又被桌子上爸爸昨天新给他买的小汽车所吸引。橙橙的妈妈看他这么没有毅力,老三心二意不专一,注意力不集中,心里十分着急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误区2:毅力就是自始至终专注一件事情

在心理学上,注意的种类分为无意识注意和有意识注意两种。无意识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标,不需要付出精力和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通过一些对比鲜明、新颖、强大的、感兴趣的刺激就能引起的不自觉的注意。而有意识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标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力。

0-3岁的孩子,他们的注意通常是以无意识注意为主的。他们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到"新鲜"刺激的影响而转移,缺乏稳定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活动范围开始扩大,能关注到的事物也开始多起来,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感知到周围事物的变化,因此能引起孩子无意识注意的范围就越来越广泛。像橙橙一样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必然是以无意识注意为主,而有意识注意处于萌发的阶段。风铃、新买的小汽车……这些都是一些能引起他不自觉注意的刺激,他在无意识注意的推动下关注了它们,而有意识注意又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当他摸到风铃,拿到小汽车后,"了解认识"了它们,他就很难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关注这些失去"神秘感"的事物。

毅力并不是说自始至终就要专注一件事情。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自由探索的空间。通过对每件事情都有过尝试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体验,然后排除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最终为自己真正感兴趣能抱以长期热情的事物专注。

揭开"毅力"的面纱

毅力究竟是什么?其实,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很多时候,毅力通常情况下就是一个结果,一个由孩子对一件事物的兴趣、热情、快乐、希望共同协作之下达到的一个结果。就像一个经常早晨赖床的孩子,他的理由可能会是"我好困","天气好冷"……许多家长听到孩子开始找"借口"赖床,心里可能便会又气又恼,觉得孩子"不能吃苦","太娇贵","没有毅力"。其实,根本上来说是幼儿园对他的吸引力不够,他对去那儿没有热情,他才会磨磨蹭蹭,"没有毅力"。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喜欢幼儿园的生活,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小朋友们整天找他一起做游戏,他觉得在那里特别快乐,那么去"上学"这件事情可能就变得特别有"吸引力",赖床不"好玩"了,起床反而变成一件迫不及待的事情,所谓的"毅力"也就自然而然来了。

假如把毅力比作大树的话,我们会发现一直在为这颗大树输送源源不断的能量的是它那些埋在地下的根。而这些根就是孩子们的热情、兴趣、希望以及对事物的良好体验。一个人孩子能为一件事情坚持不懈,必然是这件事能和他的积极情绪体验建立联系的,完成这件事他能感受到快乐,觉得幸福。否则,任何一份"缺乏快乐"的"坚持"都不能长久,即便最终达到了目标,效果可能也不是很好。

培养孩子对一件事物的"毅力"就是要让孩子对这件事有浓厚的兴趣,产生热情,抱有希望,就是要让他进入一个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循环。

(摘录自合作杂志《聪明宝宝》2013年9月刊)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来源:https://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2414.html

延伸阅读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成为有耐心的人 一、培养 宝宝 耐心的关键方法 关注宝宝的情绪 培养宝宝学会有耐心要从关注他的情感情绪作为突破口入手,父母首先要接受宝宝的情感,然后和宝宝聊聊等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帮助宝宝在等待的烦恼或兴奋中学着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当父母和宝宝聊感受时,宝宝会...
培养宝宝10个健康就餐的好习惯 1、乐食 良好的餐前情绪,是儿童增加食欲的重要措施。吃饭时的情绪是否愉快,也是决定孩子是否乐食的关键;不要经常逼迫孩子吃饭或是吃饭时斥责小孩,否则会让他觉得吃饭是一件讨厌的事。 2、佳食 烹调技术要检讨:添加副食品后,要多变化样式、口味,让孩子每天对食物感到新奇,手艺不佳...
好的阅读方法是让宝宝喜欢阅读的前提  我们都知道书籍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所以多读书、读好书是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要从小就开始养成。母婴专家指出,宝宝多看书是提高智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宝宝从小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这样的话才能更好地让宝宝阅读更多的有益的书籍,那么...
标签: 分娩
培养孩子的合群能力,有以下五条妙招。 妙招一:如何教宝宝分享 1岁多的洋洋在小区公园里玩,被邻居小朋友看上了他手里的小车。妈妈要求洋洋“与小朋友们分享”,洋洋不乐意,妈妈好言相劝了半天还是死攥着不撒手,妈妈急了,把小车从洋洋手里抢过来,交到小朋友手上。 事件分析: 妈妈认为这是在帮助培养孩子“...
标签: 分娩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呢?社交能力是 学龄前 儿童在未来不可缺少的生活技能,所以,家长应把培养社交能力放在 早教 任务中。下面小编就来出出招,看看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原则 给予关注 每个孩子都喜欢被关注。多花些时间跟宝宝面对面地交流,尤其是在最初几个月里。他会喜欢被你关注,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