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技巧批评孩子不伤孩子自尊

2015-10-13 20:34 25 1 收藏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讲解下6个技巧批评孩子不伤孩子自尊,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 tulaoshi.com - 分娩 】

宝宝不接受批评怎么办?学龄前儿童到了逆反期,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不接受的,这可要怎么办呢?小编认为,爸爸妈妈在孩子做错事批评的时候是有技巧的哦。只有正确的方法才会让孩子接受批评,今天小编就来教你几招吧。

家长批评孩子的技巧

能不批评的就尽量不开口。请数一数孩子一天在家中受到的指责和批评的次数。如果超过了50次,那孩子对批评的麻木就可想而知了。忽视轻微的不良行为,只关注重要的问题,孩子才有可能听得进去。

防止问题出现,帮助孩子表现良好,减少指责和批评。如果要带孩子出去做客,带上他喜欢的书籍和玩具,避免孩子因为无聊而生事。在孩子看电视节目时要他做事,不如等节目结束后再要求,这样成功的几率高很多。当然,孩子表现良好时,要记得肯定他的行为,孩子受到鼓舞,会更愿意表现良好。

批评孩子时尽量不要用“你”,而是指出你所看到的。例如“你把桌子弄得乱七八糟,快收拾一下”变为“桌子上很乱,需要收拾一下”;“你作业做的太慢了,快点做”变为“还有10道题没有作,加快速度”。

尽量不要用“不”,而是指出你期望孩子做到的。例如“不要吵”改为“要等别人一句话讲完再说”;“不要粗心大意”改为“注意数字和符号有没有看错”。

不要对孩子下结论,而是就事论事。例如“你就是不爱学习”改为“已经7点了,作业还没有开始做”;“你怎么这样不听话”改为“我提醒两遍了,书包还是没有整理”。

不要牵扯以前的事情,只评价现在。想想如果你的伴侣不停埋怨你上个月做错的事情,你会不会非常厌烦?如果我们这样对孩子,他心里也是同样感觉。

那么,家长批评孩子有哪些禁忌呢?

家长批评孩子的禁忌

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同时,家长批评孩子的次数也是有讲究的哦。

家长批评孩子的次数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宝宝不接受批评怎么办?家长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孩子就会接受批评啦。

  批评很少来自朋友。一方面这是因为朋友通常会顾及对方的感受而尽量回避当面批评,而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人在交朋友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回避那些与自己见解不同的人,抑或会有意无意地疏远曾经批评自己的人。偶尔的情况下,朋友会提出中肯的批评,而被批评者通常相对容易接受,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他既然能够交到那种在必要的时候当面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那么他本身的性格中就具备认真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特质。

  来自陌生人的批评,相对来看很可能最容易对其视而不见。这也许是因为陌生人与自己的关系最少,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同时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的名声越大越在意公众评价的原因之一,因为名声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陌生人的评价可能就从一个极端到达另外一个极端——对爱惜自己名声的人来说,陌生人的评价可能最重要。

  理论上来讲,几乎每个人都懂得批评的价值,但实际行动上,接受批评要多难就有多难——把想法转换为相应的行动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对长期通过“从行动中获得想法”而进化的人类来说更是如此,尽管人类好像是最“高级”的动物。

  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叛逆期”,期间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拒绝接受父母的批评,甚至与父母的批评对着干。这不是坏事儿,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是获得“独立思考”能力的必经的、不可或缺的阶段。然而,这个阶段太长,甚至延伸到一生的长度,显然是不合适的、不适合一个人正常进化的现象。

  几乎所有成年人都会在一定的年龄段之后产生这样的感受“原来他们(长辈)说的真的是很有道理的,要是早知道就好了……”,进而对很多过往被他们认为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的东西产生认同感。有些时候是这些人太过脆弱,最终屈服于社会的压力、生活的艰难,于是接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放中间”之类的混帐观念;但更多的时候,成年之后的反思往往真的是对过往随便回避、反驳、拒绝接受批评的懊悔。

  在正常情况下,工作岗位中来自领导的批评相对来看可能最有价值,但几乎99%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拒绝接受批评。当然,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即刻开始辩解——就是人们常说的“找借口”。辩解的欲望是那么强烈乃至于在那一瞬间被批评者会使尽浑身解数去找借口,力图使自己的错误显得情有可原、合情合理。而这种行为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不断被强化,进而使一个人“拒绝成长”,甚至可以严重一点地说,就是“拒绝进化”。有趣的是,这种人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其原因也许在于大多数人都害怕犯错,讨厌批评,所以善于自我辩解的人往往在团队之中更容易获得大量的共鸣。所以,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种习惯会使一个人成为团队中的害群之马,最终团队将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必须将其剔除。长远来看,如果这种人真的最终有机会了解自己因为拒绝接受批评而失去的究竟是什么的话(其实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因为他正是因为不懂得反思才拒绝接受批评),那么他将像那些在许多年之后才发现父母说的话很有道理的人一样悔之晚矣。

  沟通是成本巨大的,教育是费用昂贵的。父母有义务教育子女,但很多的时候,领导却没有义务必须通过耐心的沟通达到良好的教育结果。父母是没办法与子女断绝血缘关系的,领导却最容易通过辞退的方式避免自己的沉没成本不停增加。父母的目标是让子女一生快快乐乐平平安安,领导的目标却肯定不是优先照顾某个个体的利益。学会接受批评原本应该是正常人应该拥有的常识才对,可基于种种原因这种基本的常识恰恰是大多数人不具备的。正是因为如此,但凡能够成事的团队领导者最为痛恨的(没有之一)就是遇到团队成员拒绝接受批评,犯了错误不停辩解,甚至对所有人进行“将错误进行到底”、“把错误合理化”的影响(最常见的直接结果就是所谓的“拉帮结派”)。

  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某个事件(往往是因为自己对其太过震惊)而发生巨变,瞬间完成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的跨越;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挣扎完成有意义的转变。接受批评真的不容易,但它真的是走向成熟摆脱自我局限的必须。

  方法倒是相当简单。给自己定一条铁律:遇到批评的时候,至少三天之内不去解释。而在这三天之内,强迫自己不去想如何辩解,不是去想“我真的做错了么?”,而是去想“先假定我真的做错了,那么我的这个‘错误’造成了什么样的不良影响?”进而再花时间去考虑,“除了对我自己的不良影响之外,对其他人,尤其是对整个团队造成了什么样的不良影响?”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只是拒绝思考而已,也因此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做错什么”;事实上,只要花费一点点的时间精力(其实基本上不需要三天时间,甚至不需要三小时,哪怕三分钟都会带来巨大差异),就会迅速发现自己的诸多不当之处。

  极少数情况下,认真的反思之后,发现自己确实是被误解了。但即便如此,辩解还不是第一选择,第一选择依然是反思:“我究竟什么地方做错了,乃至于我会被这样误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找到自己表达方式、行为模式之中的易被曲解之处,于是才可以自我纠正,以便下一次真的不被误解。某种意义上“理解万岁”是个很傻很天真的口号,因为没有人有义务(尽管偶尔有人会基于某种原因而愿意)必须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另外一个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就是以固定模式进行思考的,这是我们为了生存而必须学会并拥有的化繁为简之手段。

  绝大多数情况下,成熟的人懂得辩解完全没有必要。如果自己真的错了,何必辩解?只需要改正就是了。如果自己真的没错,用言语辩解又有什么用?真正有效、有意义的辩解是运用持续的行动、加以时日去证明自己当时的正确。对自己进行辩解,显然浪费时间;向他人进行辩解,其实最终只不过会演化为抱怨(人发现自己没用的时候必然产生的强烈愿望),还是浪费时间。

  接受批评、拒绝辩解,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自动回避一些无聊的恶意批评。现实生活中,确实不是所有来自他人的批评都是有价值的,也确实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认真对待每一个来自他人的批评。然而,“拒绝辩解”的策略会使自己从各个角度都不浪费时间,而是让时间去(自动)检验那些批评的价值。一个良好的习惯是,用纸笔记录各种各样的批评,而后经常(哪怕偶尔也好)拿出来反思。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 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来自情绪上的影响;2) 回避养成“故意遗忘错误”的习惯;而后还有一个额外的可能意想不到的好处:3) 批评你的人肯定有其目的,随着时间慢慢流过,你自己不停地反思,那些人的真正目的会慢慢清楚地浮现,于是你就拥有锻炼自己分辨批评质量的能力的机会了。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的人最终通过自己的方式发现“少说多做”才是真正的优势策略的罢。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在批评和尊重之间,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合的批评方式,会帮助父母找到平衡。

  该吃饭了,四岁的儿子拿着玩具不肯放,叫了几遍也没反应,青琳决定来点硬的。儿子哭闹着不肯放玩具,挣扎间竟用玩具把妈妈的头给敲出了个大包。青琳这下可火了,生气地把孩子说了一顿。可是,说完之后,看着儿子哭得可怜兮兮,青琳又心软了,开始后怕,自己这样批评孩子,会不会给他留下心理阴影?

  青琳的担心立刻赢得一群妈咪好友的共鸣,青琳这才发现,原来,不少做妈妈的都有类似的困扰:孩子难免会犯错,不批评是不可能的,可我的批评会不会过火呢?或者说,怎样批评,才能既起到教育的作用,又不伤害孩子呢?

  批评的态度:批评不等于不尊重

  批评管教少不得,而尚且年幼的孩子心灵也该得到保护,怎么拿捏其中平衡呢?对于众多家长的问题,乐暄之家家庭治疗中心宫学萍说,家长们保护孩子自尊的意识强了,可有时,却把“对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这两件事给简单对立起来了,好像保护孩子的尊严,就要放弃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她说,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批评的接受方式,就完全可以根据他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当的批评。并且,在孩子做错事时,明确地告诉他“这件事你做得不对”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因为担心伤害,就不批评、不管教。

  批评的目的:公平教育

  如果我们本着尊重孩子的出发点,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批评便是公平的。不会以大欺小地指责、谩骂孩子,也不会因为他年龄小,就放松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错。宫学萍说,最简单的批评,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对一个四岁的孩子,应当让他知道,用硬邦邦的玩具打妈妈的头,妈妈会很痛,他也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攻击别人。而这样的批评,并不存在不尊重或伤害。

  而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批评,往往是由于我们忽略了自己该告诉孩子的重点是什么。就拿青琳的例子来说,孩子打了妈妈,我们可能一时气极说,你竟敢打妈妈,真是个坏孩子!但这样会把一件具体的事,扩大到“坏”和“好”的区分,给孩子留下长远的影响。

  批评的方法:一事归一事

  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只要明白自己的批评,是为了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或给他打上“坏孩子”的标签,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宫学萍建议,我们的批评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比如,孩子回家后又忘记洗手,我们应该告诉他,我们每个人回家后都要洗手,不洗手是不对的,而不要扩大到其它事情上。而当孩子的错误举动涉及人际关系时,最理想的方式是用两个步骤去“完成”一次批评——先把自己对于孩子某个行为的感受直接告诉他,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

  孩子犯了错误,作为家长就要进行适当的批评。不过,批评孩子不可过于盲目,错误的批评方法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批评孩子还有次数限制哦。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看看批评孩子的技巧和次数限制吧。

  批评孩子的技巧

  低声

  家长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家长批评孩子使用正确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批评的次数限制哦。

  批评孩子的次数限制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法哦。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fm/)

来源:https://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2189.html

延伸阅读
家长需要注意的10种言行 1、当孩子到了入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正是让孩子系统地参加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入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亲近。可是有一部分家长常用上幼儿园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常会说:“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再不听话就把老师叫来。”这种暗示犹如告诉...
批评犯错孩子的技巧有哪些? 一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二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
5种技巧表达对孩子的爱 由衷地欣赏孩子 不说“我爱你”,还是有别的很多东西可以说,特别是在特定场景之下:孩子拼装成了一个乐高小汽车,“秀”给你看,对他说:“真棒!”或者“太好 了!”早上起来孩子自己把衣服穿上了,也可以对他说:“真乖!越来越能干了!”孩子在幼儿...
标签: 分娩
批评宝宝应谨记“六个不”。 人多不批评 宝宝也是要面子的,且自尊心脆弱而强烈,在人多的时候批评她,拿她跟其他人比较,这对教育孩子而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不仅让孩子打心眼里对你反感,还收不到教育的效果。 睡前不批评 这是我以前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因为睡觉之前比较空闲,也想起教育这回事儿了,于是...
教育孩子的一些原则 1.遵守民主原则 做父母的要努力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充分重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小提示 有时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议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长就会大发雷霆。其实,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建议对于小孩来说是否合适。 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亲都喜欢逛商场,但小孩子不一定...

经验教程

580

收藏

45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