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大学

大学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组织。“大学”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大学的教学层次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研究生和本科;其中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

经验文章 概述

  大学(拉丁语:UNIVERSITAS),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组织。

  “大学”一词是从拉丁语“UNIVERSITAS”派生,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大学的教学层次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研究生和本科;其中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

  截至2015年5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

  词汇出处

  一、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组织,包括大学、学院、高职高专(专科院校及高等职业院校)。

  二、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卢辩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三、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

  基本释义

  北京大学孔桥大学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组织, 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或院。

  这里专科的含义是专门科目, 如医科大学、药科大学、工业大学、工程大学、工商大学、中医药大学、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科技大学、师范大学、建筑大学、理工大学、政法大学、邮电大学、民族大学等。

  意义

  英国教育家 纽曼的话来说

  大学的职责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让年轻人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敏锐、坦荡、同情力、观察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自由交谈和辩论中,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

  途径

  在中国大陆 :中国公民可通过高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含自考本科,自考专升本等)、成人高考、远程学历教育等途径上大学, 所取得学历和文凭是国家认可的和注册的学历。

  比如自考本科,百度搜索官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并注册登陆,1,缴纳某些钱的报考费(每科40元左右,各地可能会有不同)

  2.填写报名表并选择专业

  3.领取自考教材和辅助材料

  不清楚的可以自行就近咨询各县区 教育局自考办 或 省\自治区\市各级自考委员会或自考办。

  发展历程编辑

  起源

  那烂陀寺最早建於公元5世纪,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大学,并逐渐成为亚洲高等学府翘楚。那烂陀在梵文中意为莲花给予者,而莲花在古尼泊尔象征知识。

  那烂陀寺在鼎盛时期藏书900万卷,有教师2000人,吸引来自中国、日本、高丽等国的1万多名学生。这里的教学以佛教传统为中心,包括科学、哲学、文学、数学、逻辑学和医学等知识。中国僧人玄奘西天取经,就是在那烂陀寺求教佛法。

  1193年突厥军队攻入印度,把那烂陀寺洗劫一空,放火烧毁了那里规模宏大的图书馆。那时候,牛津大学等西方高等学府才刚成规模。[1]

  中国

  中国封建时代“大学”一词除了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以后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是当时位于京师的最高学府。

  皇朝帝国时代到了汉朝,中央设立太学,为最高学府,而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等供同龄学生学习的的地方官办高等学校,相当于不同阶级的公立大学,低阶大学学业出色的学生可以进至高阶大学学习。隋唐以后太学改为国子监,唐朝以后出现书院。书院可以分为大学部、小学部,有些并不严格区分,有官办,有私立,不少是私办官助。白鹭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都是著名书院的代表。中国传统的学校部分培养公共政治服务的官员仕人以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偏重儒学人文教育。

  另外,还有专门学科部或者专科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南朝宋时设有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合并后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唐朝的国子监设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明朝时设有专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四夷馆。此外还有兼具人才培养功能的专门性的科研及应用服务机构,如医学领域的太医馆等,天文历法领域的司天监或者钦天监等。还出现过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如南朝之宋朝设立的华林学省,相当于后来的中央研究院。

  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学(稷下学宫、太学、国子监)

  国立中央大学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如虞舜之时,即有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不过,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和西方现代的大学存在差别,尤其官办学校以培养治理政府的仕人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学科上自然科学尤为缺乏,所以到近代整个的传统教育体系都面临着转型、革新。

  在近代和西方交流以来,西方的“University”早期被翻译成 “书院”等。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 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清政府,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新学制将学校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等几个等级,“高等学堂”和“大学堂”属高等教育。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真正停止以后,中国的现代教育才得以迅速发展。

  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是中 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成立于1895年。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转为效法美国的大学制度,延续至今。民国以后“大学”和“学院”等则成为正式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则为全苏联式的教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恢复中华民国的道路,使美国的大学教育模式成为华人地区主要的借鉴模式方向。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