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跳出悔恨的心理

心理健康:跳出悔恨的心理

在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后半生一蹶不振的转折点,是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但严格来说,是由此产生的巨大精神折磨,即祥林嫂那种“都是我不好”的悔恨不已的心理,使她对人生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怎样把悔恨变成改正错误的实际行动呢?正确的方法不是把追悔的眼光盯住以往,而是把痛改的决心用于现在和未来。美国有一位心理卫生课教师保罗·布兰德文博士,曾经用一个形象生动的实验教育学生不要追悔往事。他在和学生的相处中,发现有的学生老是对自己的过失耿耿于怀,陷入无益的后悔。有一天早上,全班同学到了科学研究室,保罗·布兰德文博士拿了一瓶牛奶放在桌边,许多同学都好奇地站在那儿,心想:牛奶与心理卫生有什么关系?突然,只见老师拿起牛奶瓶朝瓦罐里砸去,大声叫着说:“这堂课就叫覆水难收,追悔无益。”然后,他让学生们看了牛奶瓶的碎片和流在罐子里的牛奶,接着说:“你们可以永远对这瓶牛奶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已经无法使瓶子再恢复原形了。因此,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要记住这只破碎了的牛奶瓶。”

  当然,人生的道路毕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完全忘却那曲折的足迹是很难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使自己沉溺于痛苦的记忆,下面的几种方法或许对你很有帮助。

  1.假如你已接受了过...[ 查看全文 ]

2015-07-07 标签:

心理健康:跳出悔恨的心理的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