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虐童事件

现在的新闻越来越多的报道,儿童被虐打的事件,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或者视频,心里都是一阵心头发麻。为什么这样的事件一直在发生呢,对于这样的事件你是怎么看待的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下~

经验文章 概述

  虐童事件为何频频发生?

  近年来,虐童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引发了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比如,日前,湖南益阳一家幼儿园内,保洁员李某因为嫌孩子吵闹,竟用胶带将孩子的嘴巴封住,整个过程长达十余分钟。李某还在此期间叮嘱孩子,不准将事情告诉父母。整个事件性质恶劣,媒体曝光的监控视频也是触目惊心。

  其实,虐童现象,不仅指我们常说的老师体罚学生,更包括父母打骂子女。通常我们会忽略后者及其代际传递的影响。事实上,虐童事件的频繁发生,也有更深层意义上的文化背景,并不单纯是“人性之恶”的体现。

  家长应该对育儿这块重视起来

  在国内的社交网络上,我们时常能看到类似的讨论:“什么时候可以打孩子,什么时候不能打”、“打孩子的时候应当把握哪些原则”等等。我们基本可以认定,“不打不成器”仍然是中国的家长们认可的育儿真理。这也是虐童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它背后有强大的社会文化心理支撑。

  在法律层面上,虐待儿童当然是被禁止的。但在我国的刑法当中,虐待行为必须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才会被认定为虐待。因此,对于儿童偶尔的打骂、冻饿、赶出家门等,在很多具体的案例中会被定性为“体罚”,而不会被认定为虐待而入刑。

  关于打骂儿童的调查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儿童中有三分之二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打骂;被调查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中,有约30%的人因童年时被体罚而出现精神抑郁症状。曾遭父母打骂的孩子,有9.2%产生过轻生的念头,18.1%试图离家出走,还有6%会在心中埋下“复仇”的种子。同时,儿童对于暴力伤害的恐惧也高于其他伤害。

  如今,所谓的“打骂文化”的主角,从以往的父母、老师甚至变成了如今的保洁员等。在这种强大的社会文化心理支撑下,那些保洁员们把管教孩子中的胶带封嘴、喂食芥末等等虐童行径理所当然地当做“正常管教”,而没有任何的罪恶感。

  对于虐童事件我们都应好好反思

  近年来,虐童问题在我国社交媒体上的能见度不断提升,其他国家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断被人们所熟知。正因如此,每每出现虐童事件,总是会在短时间里充分发酵,并进一步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但我认为,若不从根本上匡正整个社会文化对体罚儿童问题的认知,并在法律层面降低虐童行为认定的门槛,其他类似的事件还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因为文化的惯性和作恶成本的低廉会令人下意识地把这种恶劣的行径当作一种合理的教育手段。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对待他们的方式,就是我们对待整个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仅有义愤填膺是远远不够的。所有有孩子和没孩子的人,恐怕都要在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对这一问题展开系统反思。

  自古严师出高徒,棒下出孝子,娇惯、纨绔无伟男,孩子犯了错挨打才会长记性,下次不犯同样错误,注意下打的部位,轻重就可以了。

  相关链接:天文数字!4年间曝光的428起虐童案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