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孕 孕期 分娩 月子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快速怀孕 怀孕初期症状 怀孕同房 宝宝起名 孕妇食谱 孕妇水果 孕妇感冒 孕妇便秘 月子餐 宝宝食谱 宝宝发烧 宝宝咳嗽 宝宝腹泻 疫苗 产后同房 幼儿早教 生男生女 婴儿湿疹

独处能发展宝宝的特质

2015-12-12 18:02 56 1 收藏

不愿一个人独处的宝宝,我们往往称他为跟脚的孩子、缠人的孩子。这种行为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常有的,只有极少数孩子没有或少有。

【 tulaoshi.com - 安全感 】

独处能发展宝宝的特质

  在成长的过程中,独处对宝宝来说有必要吗?当然有!在不被干扰的情况下,不仅宝宝能更好地发展出自己的特质,而且父母也能更好地观察宝宝的兴趣与能力哦。

  迈向自主第一步

  当宝宝独处时,他会跟着自己的步调去完成工作,没有大人的催促、没有额外的帮助,他可以充分经历“享受工作—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或求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有机会尝试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或是判断状况决定求援,而且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这正是迈向自主的第一步。

  TIPS:独处3大好处

  身体上:宝宝有机会慢慢练习和熟悉自己的身体功能。

  心理上:在独处的时候,宝宝不需要太着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慢慢地、充分地探索周围的环境。

  情感上:除了有更多专注的感觉之外,宝宝也学会经历挫折和调整心态。

  宝宝独处5项原则

  “宝宝还这么小,放手让他一个人玩,能放心吗?”这父母最常有的疑惑。其实,让宝宝独处并不等于不理他。简单地说,独处是一种安静的陪伴,父母可以在一旁静静地看书、做家务、观察和欣赏宝宝的游戏过程等,让宝宝在不受到成人干扰的情况下去自由探索。

  1. 给宝宝安全感

  安全感是独处的基础。要让宝宝知道父母很爱他,会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在感觉烦躁时能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拥抱,这样他才会安心地去独自探索环境。当宝宝开始搜寻父母的身影时,只要一个微笑或是轻轻的安抚,就能让宝宝再次放心地回到自己的活动中。

  2. 父母愿意放手

  独处是宝宝的功课,也是父母的功课。由于对宝宝有着太多的担心,所以父母总是无法放心让宝宝独自呆一会儿。甚至有些时候,当宝宝投入到独处的状态中时,父母反而会因为失去被需要的感觉而怅然起来。现在,请您试着降低自己对宝宝的过度担忧,改掉事必躬亲的习惯,要相信宝宝能够在独处中自得其乐。

  3. 尊重天生气质

  有些宝宝就是喜欢与人接触,不爱独处。因此,一定要依照宝宝的气质(个性)来安排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当发现宝宝不喜欢沉思、也不爱一个人玩时,不用太过担心,也不要太过于勉强他。多给宝宝一些时间和空间来慢慢练习,让宝宝在无压力的状况下,慢慢体验到独处的美妙感觉。

  4. 保持环境舒适

  不要因为担心宝宝受伤而让他失去独处的机会。应主动安排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如果是比较幼小的宝宝,还应该保持一个友善而熟悉的空间,让宝宝在此空间中充分活动,随时都能得到想玩的玩具,不受限制地自由探索。当然,在宝宝有需要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爸爸妈妈。

  一个整天处在热闹环境下的宝宝,是没有机会独处的。即便在大家庭里,也要主动创造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宝宝有机会独处。

  5. 允许撒娇依赖

  假如宝宝还没有准备好独处,总是跟着你在屋里转,甚至常常要你抱着他,那就满足他吧!等宝宝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才能像充满电的机器一样,有着更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力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

  不同年龄的独处活动

  0~1岁

  一开始,他会玩自己的手脚,并且因为自己能够控制手脚而感到惊喜。建议在床边放一些色彩鲜明、会动、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让宝宝用身体制造乐趣。等会爬之后,就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尽情爬行。

  1~2岁

  除了准备一个可以扶着站立与自由移动的安全空间外,也要提供一些会发出声音的玩具。

  2~3岁

  这时已经开始与同龄人互动,常常是一群宝宝在一起玩。其实,那正是宝宝“在团体中独处”,在进行自己的游戏。

  3~4岁

  前3年的探索让宝宝掌握了独玩的技巧,他会沉醉于自己所主宰的游戏。此时,亲子共读是很好的活动。共读不是要“教”宝宝什么,而是让他“感觉”读书很有趣。渐渐地,宝宝就会自己拿起书,模仿着大人的语调手势,自己说故事给自己听。

孩子不愿独处 我该咋办?

  不愿一个人独处的宝宝,我们往往称他为跟脚的孩子、缠人的孩子。这种行为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常有的,只有极少数孩子没有或少有。

  孩子为什么不愿独处?

  有许多心理原因,比如:缺乏安全感;一个人有些游戏(如拍大麦、拉锯等)玩不起来;听的故事没讲完;有要求无法表达(如要大、小便,要喝水等);有话想说没有人听;搭积木老要倒,没有人帮忙等。在众多原因中,缺乏安全感是主要的。

  对待这样的孩子,可以试试用以下一些方法:

  1、向他保证你一定马上回来。可能他以为你离开了,就不回来了,他就不安全了。可以和他玩一些关于物体永久性的游戏,让他知道一个东西(如一个小熊玩具、一个茶杯、甚至于一个人、你),虽然他没有亲自看见,也还是在那里的。妈妈走了,也不会消失,还会回来的。

  永久性的游戏可以这样做:玩捉迷藏(藏在门背后、沙发后面等);玩找失去的球(把一只乒乓球当他的面滚到一只布袋里);玩盖布下找娃娃(把一个小娃娃当他的面用手稍盖好),然后跑出来、当他面掬出球来、打开盖布抱出娃娃来,让他懂得东西,甚至人,暂时看不见,并不等于永远没有了。懂了这个道tulaoshi.com理,你离开一会儿,他就不会跟出来了。

  2、离开的距离逐渐加大。开始还在屋里他看得见的地方,拿个针线盒子、擦擦桌子,再到屋子外面干点事。

  3、离开的时间也逐渐加大。一开始只一两分钟,渐渐五六分钟、七八分钟,这中间对他说着话,让他认为你还在附近。

  4、你最好在他玩得高兴的时候,对他说:"你的积木(或什么别的东西)搭(玩)得真好,妈妈出去拿一把芹菜来摘(这句话他可能不懂,没关系,也可以说别的),马上就回来噢!"这样,让他思想有个准备,会好得多。

  5、说话时,语气要平静而坚定,不要批评,因为这不是他做了什么错事,是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行为。

  6、不要向他表示厌烦:"哎,这孩子真没办法,老跟脚",否则他会以为你不爱他,他更要跟你了。

  7、在一起玩的过程中,他想离开你到别处去拿个东西(如一只小汽车)或到房门边听听楼下的汽车声音,你就鼓励他去,让他离开你。这是很好的锻炼。

  8、可以带他到你去的地方(如厨房、书房、卧室等),你看着他先回去,让他知道你在那儿,使他有安全感。

  9、如果试用许多办法都无效,也可以让他多跟些时,慢慢地他长大一些了,胆子比较大了,会表达要求了,就不会老缠住妈妈了。

  也有极少数的孩子,这种跟脚的行为一直要延续到上幼儿园或学前班,不要太着急,当他与小朋友交往多了,"社会活动"多了,见识广了,这种行为就会自然消失了。

“独处”的孩子“不孤独”

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妈看到他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摆弄什么,于是很关切地去问他,可毛毛却说“没有干什么啊”。

妈妈真是不明白,平时那么疼爱毛毛,难道毛毛有什么心事还不能告诉妈妈吗?而且毛毛这么小就要“独处”了,正常吗,不会是“孤独症”吧?

正常的独处

现在随着“朋友式”家庭的出现,大人从心底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然而很多父母却发现,孩子仍然有他们自己的“小秘密”,就像5岁的毛毛一样,大人再怎么关爱他们,他仍然保留了一块“自留地”,只供自己享受。不管大人怎么去套近乎,他都会很策略地与大人保持一点距离。

这样的“独处”其实非常正常,因为“独处”决不是大人的专利,小孩子也一样需要享受“一个人”的时空。而且,从情感发展而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感会越来越丰富,“孤独感”就是孩子5岁左右表现比较突出的一种情感。

这与“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前发病,主要有三点表现:

1、人际交往障碍:不愿与人交往,不能或者很难与人建立正常的社交人际关系;

2、语言障碍:无语言或只有很少语言,甚至只是鹦鹉学舌地仿说,言语发展严重滞后;

3、情绪与行为异常:对物品有怪异的兴趣和玩法(如长时间旋转某物),长时间重复某些动作,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广告很敏感,不知道害怕和危险,肢体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可能发育不平衡。

而且“孤独症”常常伴随着认知与学习上的障碍,诸如:因为他们的世界多是由一个个的独立小节所组成,所以他们无法从生活经验中学习事物的相关性,或者说无法明白事物背后形成的原因及彼此的关系,不能明白生活经验背后的意思;常常过于专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忽略了重要部分;专注力一般比较差,很难跟随训练者进行训练,经常会自顾自地玩或者看周围的东西;思考方式较简单,只能明白具体的概念,较难明白抽象的概念或比喻,亦较难综合不同的概念;在同一时间段内很难有组织及有次序地做不同的事情;较难将已掌握的概念运用到不同的情况中。

积极的独处

我向来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非常喜欢我。有一年暑期回家,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来找我玩,一个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而另一个只有4岁。我将他们带去附近中学的体育馆玩,结果却发现两个孩子非常不一样:7岁的孩子做事一板一眼,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而那个4岁的孩子却像个小猴子,一会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摇篮”,一会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竟然连7岁的孩子也模仿他来玩耍……

对于这两个孩子的家庭我是非常熟悉的,7岁孩子的父母非常“用心”,对孩子照料得非常细致,而且给孩子安排了很多的额外发展内容,从孩子4岁不到就开始学钢琴、学书法,这个孩子难得有“独处”的时间;而那个4岁的孩子,父母都比较“粗心”,而且孩子越大、父母越粗心,很多时候都让孩子一个人玩,顶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把,孩子经常处在“孤独”之中。但从上面的故事中,您是不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那个4岁的“小鬼”呢——独立而富有创造性!

是的,这就是“独处”的积极性:

1、 “独处”利于独立性发展

在咨询中,遇到过不少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也不能离开,一离开这孩子就不做功课,就思想开小差了。”然而,进一步交谈与分析后,我总会发现:“这孩子”实在太缺少“独处”的时间了,而且从小就难得“孤独”。一生下来,周围就聚集了无微不至的大人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想方设法给他最好的照料,他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都不会逃出大人们的视野。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大人们总是将他作为生活的“中心”,不让他感到丝毫的孤独与寂寞,总是有人逗他玩耍。而且他遇到任何困难,只要他一喊,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有人来帮助他……就这样,“这孩子”总喜欢要大人陪着玩耍,“这孩子”总要大人帮忙穿衣、吃饭,“这孩子”总是要大人“陪读”才行。

可见,没有独处的孩子也就缺少了独立性,不仅缺少生活上的独立性,更缺少思维上的独立性。所谓“在独立中学会独立”,如果没有“独立”的锻炼,又怎么可能体验“独立”的乐趣,怎么可能习得“独立”的能力呢?

“独处”是孩子可以独立的时空条件,在独处中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环境、解释问题,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玩耍、解决困难。而且没有大人在旁边的“独处”,更保证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

2、 “独处”中的创造性

什么是“创造”呢?简单的说,就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见要想有创造,就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必须有“问题”存在。“问题”是激发思考、激发创造的源泉。牛顿之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他想知道“为什么苹果总是向下落”;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了“相对论”,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困扰着他——“高速运转的物体还遵循牛顿定律吗?”……“问题”就是一种冲突,是对原有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挑战,是原有经验无法解决的“困境”。有冲突才有挑战,有挑战才可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其二,必须有“独特性”存在。所谓的“独特性”,就是“与众不同”,是新颖的、超越传统的、令人意外的。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从特别的角度来思考,能用特别的方法来解决。“独特性”会使原本普通的事物变得奇妙,使不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前面故事里那个4岁的孩子之所以能“玩得不亦乐乎”,就是因为他能用“独特”的方式来玩——“一会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摇篮’,一会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他赋予了跳绳、皮球等新的、与众不同的意义。

正因为“创造性”需要“问题”和“独特性”,所以才更加强调“独处”。因为只有当孩子独处的时候,才可能有“问题”。比如,他想拿到小桌子上的书,但他却不够高;他想去抓旁边的玩具,但他的手不够长……试想如果周围都是大人,都是帮手,他的愿望还能产生问题吗?多半是“孩子,想要这个是不是,来,妈妈给你!”没有了“问题”,当然也就失去了创造的前提。

而有了“问题”,就一定有创造吗?当然也不是,还需要“独特性”。对于那么小的孩子而言,怎么样才可能独特呢,当然是在没有限制与指导的时候,才可能展现“独特”。否则,大人早将预定的答案给了孩子,孩子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还要什么“独特性”?前面故事中的那个7岁孩子之所以“做事一板一眼”,思维定势——“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周围的大人太细心了,细心地连怎么玩、怎么动都规定好了,以至于这个孩子根本没有机会“独特”了。相反,那个4岁的孩子,恰恰是“独处”惯了,至少是有充分的“思维上的独处”,也就有了太多可能独特的机会。

享受“独处”

这就是“独处”的意义,“独处”其实是孩子时间、空间上的一种自在,是孩子心灵自由的时刻,“独处的孩子并不孤独”。心理学上有一种帮助人成长的课程叫“SOLO”,就是将当事人放在一个“独处”的情境中,没有人跟他说话、没有人跟他交流,让他独自待着。结果发现,“SOLO”后的当事人思维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在SOLO的过程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思考与体验,给当事人很大的人生启发。

实际上,很小的孩子就有“独处”的需要与能力了,比如研究发现:1岁内的小婴儿就会自己玩,而且听着音乐能很愉快地独处。但因为小婴儿活动能力有限,所以“独处”表现并不明显;而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可以主动选择“离开人群,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才被大人们特别地留意到了。所以,“独处”并不是孩子们不正常,而是大人们不习惯而已。而且越是一心放在孩子身上的大人,越是不习惯孩子的“独处”,越是想让孩子100%向自己敞开心扉,越是想去占用孩子独处的时空。因此,在这里,不仅要建议父母珍惜孩子的“孤独”,也要建议父母定期SOLO一下,让自己与孩子保持适度距离,给自己一个思考和历练的空间。

记住:如果您与孩子原本要好,那么请相信孩子,如果他有需要肯定会主动来寻求帮助的。要知道,父母与孩子再好,也还是两个人,所以有“距离”是难免的,而且也是自然的。做父母的,能够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努力与孩子做朋友就够了,不要强求与孩子“亲密无间”,不要过分要求自己去亲近孩子。这样你会觉得轻松,孩子也会觉得舒服,毕竟适当的距离还是需要的。换句话说,就是留给孩子一个“隐私”的空间,也留给自己一个“不过度关注”孩子的警醒。

训练宝宝独处的9个方法

不愿一个人独处的宝宝,我们往往称他为跟脚的孩子、缠人的孩子。这种行为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常有的,只有极少数孩子没有或少有。

孩子为什么不愿独处?有许多心理原因,比如:缺乏安全感;一个人有些游戏(如拍大麦、拉锯等)玩不起来;听的故事没讲完;有要求无法表达(如要大、小便,要喝水等);有话想说没有人听;搭积木老要倒,没有人帮忙等。在众多原因中,缺乏安全感是主要的。

对待这样的孩子,可以试试用以下一些方法:

1、向他保证你一定马上回来。可能他以为你离开了,就不回来了,他就不安全了。可以和他玩一些关于物体永久性(object peimanence)的游戏,让他知道一个东西(如一个小熊玩具、一个茶杯、甚至于一个人、你),虽然他没有亲自看见,也还是在那里的。妈妈走了,也不会消失,还会回来的。

永久性的游戏可以这样做:玩捉迷藏(藏在门背后、沙发后面等);玩找失去的球(把一只乒乓球当他的面滚到一只布袋里);玩盖布下找娃娃(把一个小娃娃当他的面用手稍盖好),然后跑出来、当他面掬出球来、打开盖布抱出娃娃来,让他懂得东西,甚至人,暂时看不见,并不等于永远没有了。懂了这个道理,你离开一会儿,他就不会跟出来了。

2、离开的距离逐渐加大。开始还在屋里他看得见的地方,拿个针线盒子、擦擦桌子,再到屋子外面干点事。

3、离开的时间也逐渐加大。一开始只一两分钟,渐渐五六分钟、七八分钟,这中间对他说着话,让他认为你还在附近。

4、你最好在他玩得高兴的时候,对他说:"你的积木(或什么别的东西)搭(玩)得真好,妈妈出去拿一把芹菜来摘(这句话他可能不懂,没关系,也tulaoshi可以说别的),马上就回来噢!"这样,让他思想有个准备,会好得多。 12

宝宝独处时玩具是她的伙伴

星期天早上,小宝没有像之前那样直接敲开我们的房门,大喊:“白猫警长!起床啦!1、2、3??”于是,我这个懒妈很不自觉地赖了一会儿床。
  
小宝一个人在客厅里,她在干什么呢?她应该是独自坐在地板上玩,我听到她非常大声地讲故事,声音大得像在给一个教室的小朋友作演讲:“这个小镇啊,非常安静。小恐龙在平躺着睡觉。小青蛙也在睁大了眼睛睡觉。只有小积木在噼里啪啦地响??”
  
听着听着,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可以想象,小宝手里正拿着玩具小恐龙和小青蛙,在比划着玩呢。当我想把她的这段话记录下来的时候,突然发现它并不简单——那并不仅仅是小TuLaoShi.com宝对游戏现场的描述,而且还是当天早上我们家里的真实写照。
  
让我试着把它翻译一下:这个家里啊,非常安静,老爸在平躺着睡觉。老妈也在睁大了眼睛睡觉。只有小宝我一个人在噼里啪啦地玩积木??
  
总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大概是最发乎本性地接近文学的罢。她总能随时随地出入于文学的世界;她的所思所感,是如此自然地采用了文学的表达方式;她的话听起来往往十分简单、幼稚,但细细回味,倒未必那么简单。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大人常常言而无味,满嘴废话、假话却浑然不觉。
  
回想每天早上的情形:我和小宝她爸抓紧时间睡觉,小宝精力充沛,却没人认真地陪她玩??不知从何时起,她习惯了“独角戏”式的“早自习”。
  
想到这儿,心里不免有点惭愧。报上说,要让孩子学会独处。而我的小宝,她的独处机会,也许有点过多了。有时,她也会撒娇,抱怨大人们不陪她玩,可大人们总是有许多她无法理解的事情要忙;渐渐地,小宝发现,当她和她的玩具朋友们在一起时,同样也可以很快乐,它们从来不会对她说,“现在忙,没空!”
  
玩具们真是很好玩,比大人有趣多了!

(来自:图老师)

儿童独处:家长请别依赖法律

  很多父母还没到加拿大就接触到类似这样的讯息:把一个不到12岁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是违法的;不到12岁的孩子必须要拿到照顾儿童的证书才可以单独照顾更小的兄弟姐妹;如果被发现把7岁的孩子单独留在车上,你可能遭到起诉。第一感觉,有人认为这也太有点大惊小怪了。毕竟我们长大的过程中,自己挂着钥匙上学放学,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暑假被反锁在家里睡大觉的事情太常见了。可进而联想到之前看过有关西方国家儿童保护方面的文章,也就见怪不怪了,认定这就是人家法律健全而周到的表现。甚至有人在传播这些讯息时,以这样的开头:加拿大法律规定……


  法律到底怎麽说?

  然而,事实上这些说法并不见得正确。在孩子到底多大才能够单独留在家中这个问题上,法律条款有意识得模糊,因为有很多其它的变量需要考虑在内。多伦多儿童援助协会接纳服务处的助理负责人DaveFleming这样说到。有关儿童保护的法律在各省都有不同,但卑诗省也是一样,法律没有规定儿童可以单独留在家中的特定年龄。

  安大略省儿童保护法的名称为《TheChildandFamilyServicesAct》,与此话题相关的内容是,让16岁或以下的孩子独处时,监护人必须提供当时情况下适当的监管和看护。简单地说,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16岁前,都应该对他们的健康和安全负责任。根据法律,我们有义务提供足够的监护。而所谓的适当,所谓的监护,该法律条款中都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

  所以,谁来决定是不是适当?谁来决定有没有监护呢?

  是我们为人父母者

  当然,我们最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孩子在你离开时出了任何问题,你就可能遭到刑事起诉。还记得5年前加拿大日裔女子滕井玲被判两项误杀罪成立而被判八年刑期的新闻吗?2001年5月,发生惨剧前,她已和孩子们的父亲分手。当时,她的学生居留证已经过期,又刚认识了一个住在附近的男子。她留下分别才一岁和3个月大的孩子去找那个男子,以为只是去一个晚上。但第二天没有赶上巴士就留下,一天变成两天,这样就过了一个多星期,她说一直相信孩子们不会出事的。可当她终於回家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已经死去。她其後弃置孩子的尸体不谈,单只是如上把孩子扔在家中的行为就如她自己告诉假释委员会那样,幼稚无知以及自私。

  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常见。一般社会工作者判断家长是否忽视儿童的时候,会寻找诸如家庭环境是否脏乱差,孩子是否被安排做不适合年龄的工作,比如不到10岁就要烧饭做菜等等。

  显然,避免孩子出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让10-12岁以下的孩子在曼尼托巴省长大。曼尼托巴是全加唯一一个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必须时刻在直接的监护之下。然而,要做到这些恐怕并不容易。一项美国的研究表明,有14%的5-12岁儿童平均每天独自呆在家里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有报道称在加拿大情况也很类似,这就意味着有将近500万加拿大儿童一天中的部分时间是独处的。

  孩子决定一切

  所以,孩子可以独处的年龄不是取决于法律如何规定,而是取决于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当然,你不可能要求两岁孩子做12岁孩子该做的事,但年龄介於两者之间的处理方式,就要看孩子本身了。比如,同样是11岁的孩子,有人极其享受独处的时光,有人则闻独处色变。父母了解孩子,应该可以预期孩子的反应。

宫外孕 湿疹 怀孕的表现 手足口病症状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孕中期注意事项 怀孕吃什么好 盆腔炎有什么症状 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同样的方式,家长们也可以知道孩子能够独处多久。一个8岁的孩子可能觉得你去楼下信箱取信的10分钟对他来说完全没问题,但如果你让他自己在家待1个小时,他就会大哭给你看了。一般而言,8-9岁的孩子,如果心理较为成熟,则家长可以试着白天的时候让他在家中独处个几分钟;而10-11岁的孩子,则可以尝试放学後自己回家,等1个小时左右直到家长下班;大多数12岁或以上的孩子可以晚上单独留在家中几个小时没有问题。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家长们还是需要根据孩子的个别情况做出决定。

  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在你决定这样做之前,先跟孩子沟通。如果孩子告诉你说,他或她不喜欢这样,相信他们,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当然,也有孩子迫切地渴望独立,他们可能会因为你想这样做而兴高采烈。别着急,你还是需要以渐进的方式让孩子慢慢适应独自在家的状况。首先你可以试着出门几分钟,然後10几分钟,然后20几分钟,每次回家都记得与孩子沟通,谈谈他独自在家的感受。如此几番下来,你对孩子的适应能里就有了大概的了解;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了自信和技能。这些技能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孩子需要知道如何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联系到家长。

  由于爸爸妈妈上班忙,奶奶就从中国来加拿大帮忙带5岁的彤彤。一次,奶奶到公寓楼下签收包裹的时候,因为怕抱孩子麻烦就把彤彤一个人留在家里。就这当儿,彤彤哭着打电话给妈妈,声称自己吃了充气玩具上的塑料膜。这里不是讨论奶奶把孩子自己留在家中对不对,而吞食塑料膜的事情後来也证实是虚惊一场,但孩子能够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给妈妈打电话就是一件值得赞许的事情。

  孩子独处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决定让孩子单独在家的同时,家长需要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安全计划,教导孩子一一学会,并且贯彻执行。

  制定安全计划

  无论孩子多麽懂事,都会需要家长的监护。加拿大安全委员会(CanadaSafetyCouncil)主席EmileTherien提醒父母,适当的监管还是非常必要的。这不是要求父母一定在孩子身边,遥控也是一种方式。无论你的孩子6岁还是16岁,独自在家的时候,都需要一个负责的成年人的监管。她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种被监管的感觉。要实现这种感觉并不难,比如定期的电话检查,或者麻烦要好的邻居帮忙。

  加拿大安全委员会还专门出版了一个小册子,名为《AtHomeonMyOwn》,介绍孩子独自在家时如何防止问题发生,如何处理各种状况等等。如果想要获得这本小册子,可以将一个写有你地址的9"x12"的信封(附96cents的邮资)寄往CanadaSafetyCouncil,1020ThomasSprattPlace,Ottawa,ONK2K5L5.

  举例而言,家里着火的话孩子应该知道如何拨打911;接电话时应该讲说爸爸妈妈不方便接电话而不是爸妈不在家;父母不在家时不可以玩炉火这样的危险用品等等。

  如果你以为给他们讲一次他们就能够记住,那你真是异想天开了。一位妈妈无可奈何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们夫妻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11岁,他们无数次告诉孩子如果家里着火,第一件事就是逃到室外。可就在他们实行演习的时候,两个孩子还是冲进了地下室。他们坚持说要先把楼下的金鱼救出来……

  这可以理解成是孩子纯真的一种表现。但有些不听话的孩子,就需要格外地三思而後行了。如果你在家的时候,他都做不到写完作业再看电视的话,你就要好好想想你不在家的时候他会做些什麽了;如果你在家的时候,孩子们之间就你一言我一语争吵不停,那麽基本你也可以预期,你回家的时候看到鼻青脸肿的景象。

  第一次把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家长需要清楚的向孩子解释你要去哪里,你会在那里待多久,以及你的联系方式。离开后,要记得不时打电话回家询问一下状况。幸运的话,你和孩子都能够享受一些独处的时光。

  相关阅读:

  训练宝宝独处的9个方法

  【导读】不愿一个人独处的宝宝,我们往往称他为跟脚的孩子、缠人的孩子。这种行为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常有的,只有极少数孩子没有或少有。

  独处能发展宝宝的特质

  【导读】当宝宝独处时,他会跟着自己的步调去完成工作,没有大人的催促、没有额外的帮助,他可以充分经历“享受工作—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或求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有机会尝试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或是判断状况决定求援,而且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这正是迈向自主的第一步。

  “独处”的孩子“不孤独”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www.tulaoshi.com)

  【导读】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妈看到他独自坐在地...

  论坛热议:

  多给宝宝独处的时间

  宝宝“难缠”?培养宝宝独处

12

来源:https://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2514.html

延伸阅读
聪明宝宝爬出来 宝宝学爬的三大意义 1、爬行时宝宝必须头颈拾起、胸腹离地、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使手、脚及胸腹、背部及四肢的肌肉得到锻炼,还锻炼了四肢协调能力,为以后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 2、宝宝会爬之后,视野和接触范围扩大了,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大脑,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对大脑发育、智力开发有非...
孩子“乱涂色”该怎么办呢 提问:我的孩子4岁多了,特别喜欢画画,线条较流畅,画面也较丰富,可是一涂色,就一塌糊涂,原来的画面都看不清了。面对这种情况,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 回答:对于这种情况,不要着急。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孩子出现乱涂色的原因。有的孩子是不知道如何涂色。常常是画出一样东西来,猛涂许多颜色。颜...
父母的语言对宝宝的影响 父母与宝宝说话的方式,会深深影响宝宝从周围环境中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罗伯特·赫斯博士认为,家庭语言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宝宝的思维能力。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当母亲正打电话时,宝宝在旁边吵闹,不同的母亲会怎样反应呢?第一个母亲可能会粗暴地对宝宝大喊:“别吵啦!”而第二个母亲则...
宝宝数学逻辑发展 宝宝在1-3岁是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爸爸妈妈可以抓住这几个阶段来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1岁及其前后2个月 这几个月是婴儿对语言理解开www.tulaoshi.com始发展的阶段,理解一些基本的语言字词之后,就能够理解最初级的数概念了。在他们的行为中已能表现出对数量的理解。 1岁10个...
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 一般来说,孩子学习语言最关键的事情是在婴幼儿时期,这个时候,家长要多和孩子说话,经常互动交流,让孩子处于健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多给孩子读故事、唱儿歌,让他接触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育儿专家指出,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 一般来说,宝宝的语言敏感期出现在一到两岁。这期间,宝宝开始喜欢...

经验教程

769

收藏

54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