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豨莶草

豨莶草一般指豨莶,别名为豨莶草、猪膏草、狗膏,一年生草本。生于山野、荒草地、灌丛、林缘及林下,也常见于耕地中,海拔110-2700米。全草供药用,有解毒、镇痛作用,治全身酸痛、四肢麻痹,并有平降血压作用。

经验文章 概述

豨莶草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切直立,上部分枝常成复二歧状,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豨莶草

别称

粘金强子、珠草、棉苍狼、肥猪草、粘苍子、黄花仔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向日葵族

豨莶属

豨莶草

分布区域

中国各地

花果期

8~12月

性味归经

寒、辛、苦,肝经、肾经

植物形态

豨莶草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切直立,上部分枝常成复二歧状,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基部

豨莶草

豨莶草

叶花期枯萎;叶部叶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cm,宽1.8-6.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边缘有不规则的浅裂或粗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具腺点,两面被毛,三出基脉,侧脉及网脉明显;上部叶渐小,卵状长圆形,边缘浅波状或全缘,近无柄。[1]

头状花序多数,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花梗长1.5-4cm,密生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被紫褐色头状具柄的腺毛,外层苞片5-6枚,线状匙形或匙形,开展,长8-11mm,宽约1.2mm;内层苞片卵状长圆表或卵圆形,长约5mm,宽约1.5-2.2mm;外层托片长圆形,内弯,内层托片倒卵状长圆形;花黄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长约0.7mm;两性管状花上部钟状,上端有4-5卵圆形裂片。瘦果倒卵圆形,有4棱,先端有灰褐色状突起,长3-3.5mm,宽1-1.5mm。

腺梗豨莶与豨莶的区别在于;花梗和分枝的上部被紫褐色头具柄的密腺毛和长柔毛;中部以上的地卵圆形或卵形,边缘有尖头齿;分枝非二歧状。总苞背面密被紫褐色头状盼柄腺毛;舌状花的花冠管部长1-1.2mm,舌片先端2-3齿裂,有时5齿裂。瘦果4棱,先端有灰褐色球状突起。毛梗豨莶与前2种的不同点在于;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的短柔毛;叶片卵圆形,有时二角状卵形,边缘有规则的齿;茎上部分枝非二歧状。总苞片背面密被紫褐色头状有柄的腺毛;托生倒卵状长圆形,背面疏被头状具柄腺毛。

植物栽培

生长特性

多野生于山坡、路边、荒地,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环境,在富含腐殖质的肥沃粘土和沙质壤土中生长好,产量高。土壤水分不定较多,否则易引起根部腐烂。低洼、积水地区不适栽培。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可育苗和直播。育苗:秋收后将土地耕深20cm左右,来年谷豨莶草(5张)雨前复耕1次,每1hm2施堆肥75000-105000kg,整平作畦,播种,每1hm2用种3.75kg,覆土1-1.5cm,播后浇水,15-17d出苗,苗高5-10cm时间苗,苗距5cm。北方麦收后进行整地,施肥,作畦移栽(这时苗高30cm左右),每畦2行,行距45cm,株距30cm。直播,芒种前10d,在麦地行间开沟,深3cm,覆土2cm。每4hm2用种最7.5kg,播后浇水。麦收后苗高7-10cm时,行距45cm,株距30cm。

田间管理

直播地苗高6-10cm时,即行浇水和锄草。苗高30-45cm时追施人粪尿或饼肥,施后浇水,或每1hm2施硫酸铵75kg。在植物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

药材概述

豨莶草出自《唐本草》;“豨莶,叶似酸浆而狭长,花黄白色,田野皆识之。”“猪膏莓,叶似苍耳,茎固有毛,生下湿地,所在皆有。” 《蜀本草》:“《图经》云,(豨莶)高二尺许,子青黄,夏采叶用,所在下湿地有之。”“猪膏莓,叶似苍耳,两枝相对,茎叶俱有毛,黄白色,五月、六月采苗,日干之。”《本草图经》: “豨莶,春生苗,叶似芥菜而狭长,文粗,茎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结实,颇似鹤虱,夏采叶暴干用。近世多有单服者,云甚益元气。蜀人服之法: 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叶,去根茎花实,净洗暴干,入甑中,层层涵酒与蜜,蒸之又暴,如此九过,则已气味极香美。谐州所说皆云性寒有小毒,与《本经》意同,惟文州高邮军云性热无毒,……去粗茎,留枝叶花实,蒸晒。

《纲目》:“《唐本草》谓豨莶似酸浆,猪膏母似苍耳, 列为二种。而成油《进豨莶丸(方)表》,言此药与本草所述相异,多生沃壤,高三尺许,节叶相对。张咏名《(进)豨莶丸表》言此草金棱银线,素茎紫荄,对节而生,蜀号火杴,茎叶颇同苍耳。 又按沈括《笔谈》云,世人妄认地菘为火杴,有单服火杴法者,乃是地菘,不当用火杴,火杴乃本草名猪膏母者,后人不识,重复出条也。按此数说各异,而今人风痹多用豨莶丸,将何适从耶?

李时珍常聚诸草谛视,则猪膏草素茎有直棱,兼有斑点,叶似苍耳而微长,似地菘而稍薄,对节面生,茎叶皆有细毛,肥壤一株,分枝数十,八、九月开小花,深黄色,中有长子,如同蒿子,外萼有细刺粘人;地菘则青茎,圆而无棱,无斑无毛,叶皱似菘芥,亦不对节。观此,则似与成、张二氏所说改编相合。今河南陈州采豨莶充方物,其状亦似猪膏草,则沈氏谓豨莶即猪膏母者,其说无疑矣。苏恭所谓似酸浆者,乃龙葵,非豨莶,盖误认尔。但沈氏言世间单服火杴,乃是地菘,不当用猪膏母,似与成、张之说相反。今按豨莶、猪冒母条,并无治风之说,惟《本经》地菘条有去痹除热, 久服轻身耐老之语,则治风似当用地菘,然成、张进御之方,必无虚谬之理,或者二草皆有治风之功乎。而今服猪膏母之豨莶者,复往往有效,其地菘不见有服之者,则豨莶之为猪膏,尤不必疑矣。”

药材简介

功能:祛风湿,利关节,解毒。[1]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 、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用法用量:用量9—12克

生态环境:生林缘、林下、荒野、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秦岭及长江以南。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腺梗希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的地上部分。[2]

采收储藏:夏、秋季开花前及花期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1、《新修本草》:“主热[匿虫],烦满不能食。”“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  

2、《本草拾遗》:“主久疟、痰廕,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虫蚕咬、蠼螋溺疮。”  

3、《开宝本草》:“疗虎皮及狗咬疮。”  

4、《履巉岩本草》:“医软瘫风疾,筋脉缓弱。为末,酒调服。”  

5、《品汇精要》:“治中风失音不语,口眼歪斜,时吐涎沫。补虚,安五脏,生毛发。明眼目,乌髭发,壮筋力。”  

6、《本草蒙筌》:“疗暴中风行邪,口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渗湿痹,腰脚酸痛者殊功。”  

7、《纲目》:“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风湿诸疮。”  

8、《生草药性备要》:“洗痔疮,洗疳去肿。”  

9、《医林纂要·药性》:“坚骨,行肝,燥脾,去热。”  

10、《分类草药性》:“滋阴养血。”

用药禁忌

1、无风湿者慎服、阴血不足者忌服。

2、《唐本草》:“多则令人吐。”

3、《本草经疏》:“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脾、肾两亏,阴血不足,不因风湿而得,不宜服。”

4、《本草述》: “忌铁。”

主要成分

豨莶主要含萜和甙类,如豨莶糖甙(Darutoside)、豨莶精醇(Darutogenol)、异豨莶精醇(Isodarutogenol)、豆甾醇(Stigmasterol)、豨莶萜内酯(Orientin)、豨莶萜醛内酯(Orientalide)等。

化学成分

豨莶茎中含9β-异丁酰氧基木香烯内酯(9β-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9β-羟基-8β-异丁烯酰氧基木香烯内酯(9β-hydroxy-8-methacryloyloxycos-tunolide),8β-异丁酰氧基-14-西藏基-木香烯内酯(8β-isobuTCMLIByloxy-14-al-costunolide),14-羟基-8β-异丁酰氧基木香烯内酯(14-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9β,14-二羟基-8β-异丁酰氧基木香烯内酯(9β,14-di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8β,9β-二羟基-1β,10α-环氧-11β,13-二氢木香烯内酯(8β,9β-dihy-droxy-1β,10α-epoxy-11β,13-dihydrocostunolide),14-羟基-8β-异丁酰氧基-1β,10α-环氧木香烯内酯(14-hydroxy-8β-isobutyryloxy-1β,10α-epoxycostunolids),15-羟基-9α-乙酰氧基-8β异丁酰氧基-14-氧代买兰坡草内酯(15-hydroxy-8β-isobutyryloxy-14-oxo-melam)-15羟基-8β-异丁酰氧基-14-氧代买兰坡草内酯(15-hy-droxy-8β-isobutyryloxy-14-oxo-melampolide),19-乙酰氧基-12-氧代-10,11-二氢牻牛儿基橙花醇(19-acetoxy-12-oxo-10,11-dihy-drogeranylnerol),19-乙酰氧基-15-氢过氧-12-氧代-13,14E-去氢-10,11,14,15,-四氢牻牛儿基橙花醇(19-acetoxy-15-hydroperoxy-12-oxo-13,14E-dehydro-10,11,14,15-teTCMLIBahydrogeranylnerol),19-乙酰氧基-15-羟基-12-氧代-13,14E-去氢-10,11,14,15-四氢牻牛儿基橙花醇(19-acetoxy-15-hydroxy-12-oxo-13,14E-dehydro-10,11,14,15,-teTCMLIBahydrogeranylnerol),2β,15,16-三羟基-对映-8(14)-海松烯-[2β,15,16,-TCMLIBihydroxy-ent-pimar-8(14)-ene],15,16-二羟基-2-氧代-对映-8(14)-海松烯[15,16-dihydroxy-2-oxo-ent-pimar-8(14)-ene],15,16,18-三羟基-2-氧代-对映-8(14)-海松烯[15,16,18-TCMLIBihydroxy-2-oxo-ent-pimar-8(14)-ene],1α-乙酰氧基-2α,3α-环氧异土木香内酯(1α-acetoxy-2α,3α-epoxyisoalan-tolactone)。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莶苦味醇酸,每天50mg/kg,po10天,用蛋白热凝固法和大鼠脚肿法证明有抗炎作用。

降压和血管舒张

猫试验证明,莶草煎剂ip有降压作用,可持续约1.5小时,其乙醇一水浸液亦有效。莶草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经的兔耳血管扩张,并阻断刺激神经引起的缩血管反应,对离体兔耳血管则无舒张作用。由此认为其血管舒张作用是通过对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抑制而产生的,莶草提取液不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因此它并非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

免疫功能的影响

莶草水煎3小时,共三次,合并煎液浓缩至1ml含1g生药,小白鼠随机分为三批各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均给予莶草煎剂0.2mlip给药,每天一次。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第一批鼠共给药6天,于4天腹腔加注6%淀粉肉汤1.0ml,7天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血清溶菌酶活性;摘眼球取血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第二批鼠给药7天,于给药2天腹腔加注20%绵羊红细胞0.2ml。D8检测:血清抗体滴度;血涂片细胞内DNA和RNA啶橙荧光染色。第三批鼠给药7天,8天检测:Ea和Et花环形成率;胸腺和脾脏称重。结果见表1和表2,表明莶草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血栓形成的影响

选取家兔10只,随机分为iv给药的莶草(I)组和维脑路通组,结果一组给药前血栓湿重(38.28±16.16mg)与给药后血栓湿重(18.60±5.34mg)差异显著(P<0.05,n=5)。维脑路通组给药前血栓湿重(45.25±13.91mg)与给药后(22.98±8.94mg)差异非常显著(P<0.01,n=5=,二者对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前者抑制率为51.41%,后者为49.22%。

膜微循环的影响

莶草注射液(I)和复方丹参注射液(Ⅱ)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后血流恢复,有显著促进使用(P<0.01);0.6g/ml(生药)的Ⅰ溶液和0.3mg/ml(生药)的Ⅱ,对血流恢复的作用相当。

抗菌和抗疟作用

用平板打洞法证明,莶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轻度敏感,对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有抑制作用。莶草煎剂按100g/kg给鼠灌胃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90%。

其它作用

莶含有a-生育酚具抗氧化作用。莶草90%甲醇提取物对ACE(Angrotensis-convertinenzyme,血管紧张肽转变因子酶)抑制活性达30-40%,莶甙在20-40mg/kg剂量时,对大鼠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及细纵纹,枝对生,节略膨大,密被白色短柔毛;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明显的白色髓部。叶对生,多脱落或破碎;完整的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 cm,宽1.8~6.5 cm,先端钝尖,基部宽楔形下延成翅柄,边缘有不规则浅裂或粗齿;两面被毛,下表面有腺点。有时在茎顶或叶腋可见黄色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粉末鉴别: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花梗表皮可见单细胞头及双细胞柄或多细胞头而柄部细胞排成2行的腺毛。非腺毛有2种,一种较长,先端锐尖,由2~4~8个细胞组成,长110~368~758 μm;另一种较短,多弯曲,壁极薄,由 4~6~12个细胞组成,长 30~130~272 μm。花粉粒圆形,直径约 30 μm,表面具有较密的刺状突起,具萌发孔3个。理化鉴别

(l) 取本品粗粉 2 g,加水适量,置温水浴中加热温浸 30 min,滤过。取滤液 2 ml置试管中,加斐林试剂 2~3滴,置水浴上加热 5~10 min,有红棕色沉淀发生。

(2) 取本品粗粉 2 g,加 75%乙醇 10ml,温浸 20 min,滤过。取滤液2~3滴,滴在滤纸上,置紫外光灯下检视,显亮蓝色荧光。

药方选录

1、治疗疠风脚弱:豨莶草(五月取赤茎者 阴干 以净叶蜜酒九蒸九晒)500克 当归、芍药、熟地各50克,川乌(黑豆制净)30克 羌活、防风各50克.为末 蜜丸.每服二钱 空心温酒下.(《张氏医通》豨莶丸)

2、治疗肠风下血:豨莶叶 酒蒸为末 炼蜜丸.每服15克 白汤下[4].(《方脉正宗》)[1]

3、高血压病:希莶草、夏枯草、桑寄生各15克,菊花、龙胆草各9克,水煎服。

4、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等症:希莶草、老鹳草各12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

5、疟疾:可单用希莶草30—45克,水煎服。

6、黄疸型肝炎、偏瘫、麦疥疡等。均可与其他药配伍应用。

7、用于风湿痹证,骨节疼痛,四肢麻木、肢弱无力等。本品辛散苦燥,祛筋骨间风湿而通痹止痛。生用偏寒,善化湿热,对风湿痹痛偏热者,用之尤宜。如与臭梧桐同用,即《养生经验合集》希桐丸。治风寒湿痹或中风痿痹,单用本品,酒蒸为丸,温酒吞服,即《活人方汇编》希莶丸。

8、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瘙痒。以其清热解毒,祛风湿而止痒,内服外用均可。

此外,本品能降压,可用于高血压病。

9、中风:夏日采莶枝、叶,洗净,九蒸九暴,但不宜太燥,捣碎为末,加炼蜜和丸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温酒开米汤送下。服后须吃饭三、五匙压药。连服数月,必见效。此方名“莶丸”。

10、风寒下泻。用莶草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此方名“火锨丸”。

11、痈疽肿毒。用莶50克、乳香50克、白矾(烧)25克,共研为末。每服10克,热酒调下。毒重者连服三次,汗出即是见效。

12、疔疮发背。用莶草、五叶草(五爪龙)、小蓟、大蒜等分,捣烂,加热酒一碗,榨汁服下,得汗即效。

13、反胃吐食。用莶草焙过,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热汤送下。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