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走出社区矫正的心理藩篱

心理健康:走出社区矫正的心理藩篱

  “让犯过罪的人在社区服刑,那还不得把一些孩子带坏?”

  “虽说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可身边如果有这样的人,下意识里还是会小心防范的。”

  社区矫正,如今虽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熟知,但当记者在一些社区采访时发现,不少居民仍对此表现出一点反感和不解。在他们看来,犯罪领刑,进监狱改造,是件太正常不过的事,为什么政府要把一些犯了罪的人放回来?

  究竟有哪些罪犯可享受社区矫正?重刑犯有没有可能成为你的邻居?这些罪犯如何监管?社区居民的安全又该怎么保障?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犯罪情节轻微,才可社区矫正

  18岁的王军(化名),曾是名网瘾少年。2008年11月,辍学在家的王军和朋友在银川六中附近强行夺走了一名中学生的电动自行车。失主报警后,王军在父母陪同下到派出所自首。

  判了缓刑的王军被安排到金凤区黄河东路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他很珍惜在家门口“自由”服刑的机会,学了美容美发手艺。家人也从过去对他的放任不管转为时时监督,并及时向司法所汇报他的情况。现在,王军很少上网泡吧了,晚上10点以后决不出门,司法所还安排王军参加民兵训练,参加法律知识学习。

  “只有犯罪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 查看全文 ]

2015-07-07 标签:

心理健康:走出社区矫正的心理藩篱的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