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相关文章 膏药发展史演译膏药方化

膏药发展史演译膏药方化

中医应用贴敷膏药治疗疾病的历史由来已久。膏药是应用中药制剂采用贴敷的方法施于皮肤、孔窍、俞穴或病变部位以达到去除疼痛和治疗疾病效果的一种方法。膏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研究改进总结出来的一种简便、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对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便有了大量的文字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中,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蒌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外伤。   贴敷疗法能治多种疾病,道理同于内服,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罢了。服药须先入经脉,能入者乃是药物的气味。贴敷之药切近皮肤,彻到肌肉之中,也同样能将药之气味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摄于体内,融化于津液之中,与之合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   贴敷疗法发生功效,多因药物贴于皮肤后,通过药物的渗透,吸收或药物对俞穴的剌激,对局部发生直接作用或通过经络的网络传导,达到剌激机体,调整系统功能的效果。   在经络理论中,皮部是经脉功能反tulaoshi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居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保卫屏障,具有卫外、安内的功效,起到对外接受信息,对内传达命令的作...[ 查看全文 ]

2016-01-07 标签:

膏药发展史演译膏药方化的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