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平贝母

平贝母,别称平贝、坪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其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瘰疬;乳痈。

经验文章 概述

平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 的干燥鳞茎。平贝母又名坪贝、贝母、平贝。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为一种常用中药,与川贝母、浙贝母同属贝母属,但在药用上有一定差别,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长白山脉和小兴安岭南部山区,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山西、陕西、河北等省。种植历史较久,现在许多地区开始栽培,效益颇丰。野生平贝喜冷凉湿润的气,多生长在山区林下及河流两岸腐殖质丰富、疏松肥沃、较湿润的地方;人工栽培平贝喜疏松肥沃的砂壤土,粘土地、砂地及低洼地不宜种植。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平贝母

拉丁学名

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百合科(Liliaceae)

贝母族

平贝母种

分布区域

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山西、陕西、河北等省

保护级别

3级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鳞茎扁圆形,具2-3枚肥厚鳞片,白色,

平贝母

平贝母

周围有时附有少数小鳞茎,基部簇生须根。茎直立,光滑。茎下部叶常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线形至披针形,长4-14厘米,宽2-6毫米,茎上部叶先端卷曲呈卷须状。 花单生于上部叶腋,下垂,共着花1-3朵,顶端的花具4-6枚叶状苞片;苞片长7-10厘米,宽1-6毫米,先端卷曲;花钟形,花被片6,外面污紫色,内面有近方形的黄色的斑点,离生,两轮排列;外花被片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5厘米,两轮排列;外花被片长圆状椭圆形;密腺圆形,密腺窝位于花被下方,在花被背面明显凸出;密腺圆形,蜜腺窝位于花被下方,在花被背面明显凸出;雄蕊6,比花被片短,花丝具小乳突,花药近基部着生;子房棱柱形,花柱具乳突状突起,柱头3裂。蒴果广倒卵果圆形,具6棱,有多数种子。种子近半圆形,边缘具翅。

生理特征

平贝母

平贝母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伊春、定清、五常、依兰、尚志、密山、宁安、吉林通化、恒仁等地,生于山地林下及溪流两岸。苏联远东地区及朝鲜北部也有分布。

平贝母分布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多生于红松针阔叶混交林下。是早植春植物,鳞茎小,须根少,吸肥力较差,而地上部分生长期仅55-60天,故适宜生于水肥充足而富有腐殖质的土地上,喜清凉、清润的气候。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即顶冻出苗,5月开花。地温在2-4℃时即开始抽茎,气温13-16℃,土温20℃以上时,生长即受到抑制,故在5月下旬至6月地上部分即枯萎,地下鳞茎进入休眠状态,休眠至8月中、下旬又开始萌动,在鳞片上开始生长子贝。9月上、中旬子贝渐多,直至结冰,又进入休眠。待翌春又返春出苗。

历史考证

平贝母是药用贝母的一种,主产于东北,已有百余年历史,功效与川贝母类同。在<中药志>(1959年版)及东北的中草药书籍中均有记载。

化学成份

鳞茎含西贝母碱-3β-D-葡萄糖甙(sipeimine-3β-D-glucoside),贝母辛碱(peimisine)

平贝母

平贝母

,西贝母碱(sipeimine),平贝碱甲(pingbeimine A),平贝碱乙(pingbeimine B),平贝碱丙(pingbeimine C)及平贝碱甙(pingbeimine glucoside)。 茎、叶含贝母辛碱,平贝碱甲,平贝定甙(pingbeidinoside),及24α-羟基薯蓣皂甙元-3-O-α-rhamnopyranosyl-(1→2)β-D-吡喃葡萄糖甙〔24α-hydroxydiosgenin-3-O-α-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花含贝母辛碱、去氢浙贝母碱(peiminine),及贝母属碱A(fritillarine A)。 全草含平贝七环碱(ussuriendine),平贝七环酮碱(ussuriendinone),平贝七环碱甲醚(ussurienine),平贝七环酮碱甲醚(ussurienone),平贝酮(pingbeinone),黑龙江贝宁(beilonine)。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药理作用

1.抗溃疡作用

平贝母

平贝母

平贝母总碱3mg/100g、1.5mg/100g大鼠皮下注射对幽门结扎型溃疡、腹腔注射对消炎痛型溃疡及应激性溃疡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有关。 2.其他作用

平贝母浸膏对实验性动物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平贝母总生物碱、平贝碱甲均有明显的祛痰和降血压作用。

3.毒性

平贝母总碱给小鼠静注的LD50为84.2m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148.4mg/kg。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每只小鼠分别皮下注射平贝母总碱0.3mg、0.15mg,每日1次,连续3星期,对血象、肝为、肾功以及心、肝、脾、肾均无影响。

繁殖方法

用鳞茎和种子繁殖。以鳞茎繁殖为主。

平贝母

平贝母

1.鳞茎繁殖:在6月份收获鳞茎时,按大、中、小分成3级,大的加工入药,中、小者作种栽,分别栽种。分级的好处是,生长一致,便于栽培管理和采收。条栽,中等的种栽按行距5~10厘米,株距5厘米,小的种栽按行株距5厘米×3厘米,栽后覆土5~6厘米,浇水,然后在畦面上撒2~3厘米厚的土粪,以保持土壤水分。亩栽种量300~400公斤。在生产中还常使用“分瓣”和“切瓣”的方法。分瓣是将鳞茎上的鳞片再分成2~4瓣,进行栽种。切瓣是将长形的贝瓣横切,宽形的贝瓣纵切,切成每块长10~15毫米,宽7~10毫米。每瓣由不定芽形成一至数枚新个体。

2.种子繁殖:春播、秋播均可。6月份果实成熟,种子采下后稍干,立即播种,翌年春出苗;春播的种子,需砂藏层积处理。播种时在畦面上按行距10厘米,深0.5~1厘米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薄薄一层细土,稍加镇压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4月中旬幼苗出土,5月下旬生长基本结束,小鳞茎进入夏眠。1~3年生苗都只有1片线形叶,4~5年生苗有3~9片叶,地下鳞茎直径达0.5~2厘米,第6年开始抽茎开花。

栽培要点

选地整地

选肥沃疏松的黑土或细砂土地,秋翻或冬翻深度17cm以上,同时施基肥,每亩施腐熟厩肥4000~5000kg(以猪粪肥为好,忌人粪尿、碱性肥如草木灰、碱性化肥等,否则易引起鳞茎腐烂),将粪肥与畦土混匀,打碎土块,清除杂物,然后耙平作畦备用。

栽培管理

平贝母

平贝母

人工栽植平贝应在8月中、下旬,鳞茎重新开始荫发前为好,这样翌年早春化冻后幼苗可随即出土。当气温增高到15℃左右时,地上部生长迅速,此时水肥应跟上;到5月底气温超过20℃时,地上部停止生长,并逐渐枯萎。当苗子枯萎,地下鳞茎进入休眠期,此时田间需种些遮阴作物,以便鳞茎安全过夏。8月中、下旬气温下降,贝母鳞茎的越冬茎和根系又重新开始生长发育,为第二年出苗做准备。因此,应在重新开始荫发前栽植,若将鳞茎挖出保存到秋天才栽植,会严重影响产量。 1.中耕除草

早春平贝未出苗前(3月中旬左右)要清理田园,出苗后要及时除草松土,做到畦内无草。夏季休眠期要避免杂草丛生与平贝争水争肥。

2.追肥

每年冬季开始,要在畦面上盖厚约3cm的厩肥,起到施肥和保温防寒的双重作用,可促进提早出苗。冬肥多用猪圈粪、骡马粪和绿肥。牛粪易生虫、肥效差,一般不用。草木灰、炕洞土等碱性肥料易引起贝母腐烂,严禁施用。

3.排灌与浇水

春季干旱要及时浇水,以免影响出苗,出苗后看天气情况浇水。浇水后土壤容易板结,应及时松土;雨季到来时要挖通水沟,排除积水,以免贝母腐烂。

平贝母

平贝母

4.架设风障

早春风沙较大的地区,平贝小苗容易遭受风沙危害,在风向的一面用高粱、玉米杆等架设风障,可保护贝苗不受风沙损害,同时也能提高地温,提早出苗。

5.间套作

5~6月份,平贝地上部分枯萎,鳞茎进入休眠期在地里过夏,此时宜种植遮荫作物,防止地温升高和杂草丛生,提高田间复种指数。

选择间套作物的要求是:遮荫作用强,根系小,既对平贝生长发育无太大影响,又能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物(如豆科作物),种植作物时不宜太密,以免吸肥过多,影响来年贝母的生长。

6.摘花

不收种子的平贝,应及时摘除花蕾,减少养分消耗,有利于地下鳞茎的生长。

虫害防治

平贝的病虫害主要有锈病和菌核病等,其防治方法如下:

1.锈病

平贝母

平贝母

又名“黄疸”,4月中、下旬发生。叶背和叶基有锈黄色夏孢子堆,破裂后有黄色粉末随风飞扬,被害部造成穿孔,基叶枯黄,后期茎叶布满黑色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

①清园,消灭田间杂草和病残体;

②开花前喷敌锈钠300倍液,7天1次。 2.菌核病

主要危害鳞茎。

鳞片被害时产生黑斑,病斑下组织变灰,严重时整个鳞片变黑,皱缩干腐,鳞茎表皮下形成大量小米粒大小的黑色菌核;被害株地上部萎蔫枯黄。

防治方法:

①轮作;

②选排水良好的地高畦种植,加强田间管理;

③肥料要腐熟;

④及时拔出病株并撒石灰消毒病穴;

⑤用50%多菌灵1000倍液灌根;

⑥发病严重地区用种子繁殖,防止种栽带菌。

3.虫害

金针虫:危害贝母鳞茎。

防治方法:用烟叶熬水淋灌(每亩用烟叶2.5公斤,熬成75公斤原液,用时每公斤原液加水30公斤);毒饵诱杀,用敌百虫粉1公斤,麦麸30公斤,加入等量水充分拌匀,于黄昏时撒入被害田间,特别雨后撒施效果更好,危害特别严重的田块,用煮熟的土豆去皮埋入田间,定期取出,将钻进土豆中的金针虫取出杀死,再埋入田间,可重复利用2—3次。

平贝母

平贝母

蛴螬:主要危害贝母鳞茎。

防治方法:用灯光诱杀成虫(金龟子);粪肥施用前用300—500倍液锌硫磷喷洒拌匀,闷24小时可全部杀死。

蝼蛄:可将伊犁贝母鳞茎和根咬成伤疤,吃掉。特别对伊犁贝母一年幼苗危害较重,在土壤表层钻成很多隧道,将伊犁贝母幼苗扒断,或使土壤过于疏松和透风,使幼苗干枯而死,造成严重缺苗断条。

防治方法:用灯光诱杀成虫;蝼蛄发生严重的地块,用50%锌硫磷乳油500—700倍液,或80%可湿性敌百虫粉剂800倍液浇灌畦面,效果较好。

地老虎:危害川贝母地上茎。

防治方法:一是人工捕捉,清晨在新被害植株周围土内捕捉杀死,或在畦沟堆草诱杀,每天清晨翻开草堆捕杀;毒饵诱杀,用敌百虫粉1公斤,铡碎的幼嫩多汁鲜草(灰菜效果最好)或菜叶25—40公斤,加少许水拌匀,在晚间撒于被害田间。

采收加工

用鳞茎繁殖法栽植平贝,一般2~3年即可采挖,采挖时间以6月中旬地上部全部枯萎后为宜。

1.挖掘方法

平贝母

平贝母

首先在畦床的一头扒开一部分土,露出平贝鳞茎,然后用木版锹或平锹将平贝鳞茎层上面的土翻到畦沟上,以见到整个畦内的平贝鳞茎为度,然后挑出大的或较大的鳞茎,除净杂物和土,加工作药。对畦里余下的小鳞茎用手摊匀,再把畦沟上的土重新盖上即可。根据经验,以分级栽培,一次收净比较合适。 2.加工方法

分炕干和晒干。炕干法是平贝产区常用方法,在密闭室内的土炕上,用筛子筛上一层柴草灰(亦有用熟石灰),然后把平贝母鳞茎按其大小分级铺好,再筛上一层柴草灰,然后加火增加温度,使炕上温度达40℃左右,经过一天一夜,即可全部干透。筛去柴草灰或熟石灰,重新炕干或日晒除去潮气即得干货。在干燥过程中,火力不宜过大,否则生物碱被破坏,容易降低质量;而温度太低,炕的时间过长,或翻动过多或温度忽冷忽热,又易造成“油粒”。晒干时选晴天将平贝母放在席子上,薄薄地铺上一层,经过日晒3~4天,即可晒干。然后装入麻袋保存,在夏季注意晾晒以免发霉生虫。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球形,高0.5-1cm,直径0.6-2cm。表面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大小相近或一片稍大抱合,顶端略平或微凹入,常稍开裂;中央鳞片小。质坚实而脆,断面粉性。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平贝母

平贝母

粉末特征:类白色。

1.淀粉粒单粒多为圆三角形、圆贝壳形、三角状卵形、长茧形,直径6-58(74)μm,长约至67μm,脐点裂缝状、点状或人字状,多位于较小端,层纹细密;半复粒减少,脐点2个;多脐点单粒可见,脐点2-4个。

2.气孔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40-48(50)μm,副卫细胞4-6个。 理化鉴别

1.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单粒多为圆三角形、卵形、圆贝壳形、三角状卵形、长茧形,直径6~58(74)μm,长约至67μm,脐点裂缝状、点状或人字状,多位于较小端,层纹细密;半复粒稀少,脐点2个;多脐点单粒可见,脐点2~4个。气孔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40~48(50)μm,副卫细胞4~6个。

2.取本品粉末5g,加0.5%盐酸乙醇溶液35ml,加热回流10分钟,趁热滤过,取滤液15ml,加 5%氨溶液使成中性,蒸干,残渣加 5%硫酸溶液3ml使溶解,滤过。

滤液分置三支试管中:

一管加硅钨酸试液2滴,生成灰白色沉淀;

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生成红棕色沉淀;

另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生成类白色沉淀。

3.取本品粉末10g,加浓氨试液10ml、 氯仿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平贝碱甲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2 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6:1:0.5)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和5%亚硝酸钠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文化底蕴

<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贝母,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

<本草会编>: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夫贝母乃大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以代?若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半夏乃禁忌,皆贝母为向导,犹可代也。至于脾胃湿热,涎化为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香愦、僵仆、蹇涩诸证,生死旦夕,亦岂贝母可代乎?

平贝母

平贝母

<本草经疏>:贝母,肺有热,因而生痰,或为热邪所干,喘嗽烦闷,必此主之,其主伤寒烦热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烦热故也。淋沥者,小肠有热也,心与小肠为表里,清心家之烦热,则小肠之热亦解矣。邪气者、邪热也,辛以散结,苦以泄邪,寒以折热,故主邪气也。《经》曰:一阴一阳结为喉痹,一阴者少阴君火也,一阳者少阳相火也,解少阴少阳之热,除胸中烦热,则喉痹自愈矣。乳难者,足厥阴、足阳明之气结滞而不通,辛能散结气,通其结滞,则乳难自瘳。热解则血凉,血凉则不痛,故主金疮。热则生风,故主风痉。

<别录>:又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者,肺主皮毛也。目眩者,热上攻也。项直,即风痉也。咳嗽上气,气上逆也。烦热渴邪不解,汗不出者,邪热盛也。其性专能散结除热,则上来诸证,皆自愈矣。病去则五脏自安。骨髓自利也。 《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故配知母,可以清气滋阴;配芩、连可以清痰降火;配耆参可以行补不聚;配归、芍可以调气和营;又配连翘可解郁毒,治项下瘿核;配二陈代半夏用,可以补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以上修用,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症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

《本草正》:半夏、贝母,俱治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善清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速,贝母性缓;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性味阴阳,大有不同。俗有代用者,其谬孰甚。......降胸中因热结胸及乳痈流痰结核。

《药品化义》: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郁,气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虚痰、热痰及痰中带血,虚劳咳嗽,胸膈逆气,烦渴热甚,此导热下行,痰气自利也。取其下利则毒去,散气则毒解,用疗肺痿、肺痈、瘿瘤痰核、痈疽疮毒,此皆开郁散结,血脉流通之功也。又取其性凉能降,善调脾气,治胃火上炎,冲逼肺金,致痰嗽不止,此清气滋阴,肺部自宁也。

<长沙药解>:贝母苦寒之性,泄热凉金,降浊消痰,其力非小,然清金而不败胃气,甚可嘉焉。

<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敷人畜恶疮。

《本草述》:疗肿瘤疡,可以托里护心,收敛解毒。

参考文献

《本草经疏》:明.缪希雍撰,又名《神农本草经疏》

《别录》:西汉.刘向撰

《药性论》:磐如玉书坊

《本草汇言》:倪朱漠编.公元1624年

《本草正》:《本草纲目》编述

《药品化义》:清.李延昰补订

《本经》:即《神农本草经》

《日华子本草》:宋.掌禹锡考

《本草再新》:叶天士著 1919年

《广西中药志》:广西僮族自治区卫生厅编辑 1963年

《本草备要》:汪昂编著 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

《本草衍义》:寇宗爽编著 公元1116年,宋政和6年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

《本经逢原》:公元1695年,清康熙帝34年。张璐编著

《本草新编》:清.陈士铎著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