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鹿角

鹿角,中药名。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分布于新疆、青海、东北三省等地。具有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等病症的治疗。

经验文章 概述

鹿角,别名斑龙角(《本草纲目》),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老角。

基本信息

分布区域

新疆、青海、东北三省

贮藏

置干燥处

脊索动物门

中药名称

鹿角

马鹿、梅花鹿

动物界

偶蹄目

鹿科

哺乳纲

用量

6~15g

鹿属

词语解释

基本信息

词目】:鹿角

释义】:

(1)指中药名。为梅花鹿、马鹿等雄鹿的已长成而骨化的幼角,主要供药用。

(2)指军事上的防御设备。形似鹿角而名。

《三国志·魏志·李通传》:“(通)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曹仁)军。”

(3)指官府衙门外布置的障碍物。

都卯《三馀赘笔》:“今官府衙门列木于外,谓之鹿角。”

(4)指一种小鱼。

欧阳修《奉答圣俞达头鱼之作》诗:“毛鱼与鹿角,一龠(音“悦)数千百。”

(4)指一种蔬菜。

《齐民要书》卷十:“引《南越志》曰:“鹿角,猴葵,色赤,生石上。南越谓之鹿角。”

【基本解释

[antler;deer horn] 雄鹿的角。亦指为阻止敌军前进而设置的树枝、荆棘之类的障碍物

详细解释

1. 鹿的角。可入药。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鹿》:“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

2. 军营的防御物。用带枝的树木削尖埋在营地周围,以阻止敌人。因形似鹿角,故名。

三国 魏 曹操 《军策令》:“今月贼烧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 渊 ( 夏侯渊 )将兵行鹿角,因使补之。”《南史·韦叡传》:“夜掘长堑,树鹿角为城。”《水浒传》第四八回:“又有苦竹签、铁蒺藜,遍地撒满鹿角,都塞了路口。”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卷十五:“盖鹿性警,群居则环其角圆围如阵以防人物之害。军中寨栅埋树木外向亦名鹿角。”

3. 小鱼名。

宋 欧阳修 《答圣俞达头鱼之作》诗:“毛鱼与鹿角,一瀹数千百。” 宋 苏轼 《和蒋夔寄茶》:“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4. 菜名。

贾思勰 《齐民要术·菜茹》引《南越志》:“鹿角、猴葵,色赤,生石上。 南越 谓之鹿角。”

5. 镇名。在 湖南省 岳阳县 南, 洞庭湖 滨。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避风大湖,七日 鹿角 。” 清 王晫 《今世说·雅量》:“ 董苍水 渡 洞庭 ,至 鹿角 ,山风大作,波翻浪涌。”    

药材名称

简介

原动物洋“鹿茸”条。处方名鹿角片。

【别名】斑龙角、鹿角。

【拼音】LUJIAO

【英文名】"Deerhorn,Antler"

【拉丁名】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马鹿C.elaphusL.野生:野生的白鹿CervusmaoneilliLydekker、白唇鹿C.AlbirostrisPrzewalski、水鹿C.unicolorKerr

【功效分类】补阳药

【药材基原】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老角。原动物洋鹿茸条。

药源分布

"动植物资源分布:1.花角鹿: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亦产。2.马鹿角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云南、湖南、西藏等地亦产。药用动植物的栽培:人工饲养与野生二种,以野生者之角为佳品。"

采收储藏

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多在3-4月间采收。

形态特征

马鹿角: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二枝与第三枝相距较远。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梭,习称“苦瓜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无臭,味微咸。

梅花鹿角:通常分成3~4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纵向排成“苦瓜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鹿角脱盘: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类白色。

药用价值

【功效】行血,消肿,益肾。

【主治】治疮疡肿毒,瘀血作痛,虚劳内伤,腰脊疼痛。

【性味归经】咸,温。①《本经》:“温。”②《别录》:“味咸,微温,无毒。”

入肝、肾经。①《得配本草》:“入手少阳、足少阴经血分。”②《要药分剂》:“入肾经,兼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阴虚阳亢者忌服。《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亦不宜服。《得配本草》:“命问火炽,疮毒宜凉者,并禁用。”

【药物配伍】配杜仲:补肾益精,强筋壮骨。配肉桂:补肾温阳,补肾益精。配当归:养血补血,肝肾并补。配黄芪:行血活血,消瘀。《本草经集注》:“杜仲为之使。

【动植物资源分布】

1、花角鹿: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亦产。

2、马鹿角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云南、湖南、西藏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问,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多在3~4月间采收。

鹿角及角盘氨基酸含量(%)

氨基酸鹿 角角 盘
氨基酸鹿 角角 盘色氨酸0.290.27甘氨酸8.147.56
赖氨酸1.861.90丙氨酸3.822.39
组氨酸0.400.39胱氨酸


氨1.782.01缬氨酸0.951.05
精氨酸3.403.44蛋氨酸


碱性氨基酸7.828.01异亮氨酸0.470.53
羟脯氨酸0.340.44亮氨酸1.191.17
苏氨酸0.710.70酪氨酸


天门冬氨酸2.021.89苯丙氨酸0.831.14
丝氨酸0.930.93酸、中性氨酸27.3226.16
谷氨酸3.543.28总 量35.1434.17
脯氨酸4.384.19

鹿角的食疗价值

梅花鹿、马鹿其雄鹿头上已骨化的老角。镑成薄片或研为细末用。

味甘、咸,性温。能补肾阳,活血散瘀。用于肾虚阳痿,腰脊疼痛;阳虚带下;疮肿久不消。如《饮膳正要》治肾虚腰脊痛,或瘀血作痛,不能转侧,以此浸酒饮;《妇人良方》治带下白浊,单用其末,酒送服。一日5~9g。

附方

①治奶发,诸痈疽发背:烧鹿角,捣末,以苦酒和涂之。(《补缺肘后方》)

②治下注脚疮:鹿角,烧存性,入轻粉同研,油调涂之。(《医林集要》)

③治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锉)100克,当归(锉)50克。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洪氏集验方》)

④治产后下血不尽,烦闷腹痛:鹿角,烧成炭,捣筛,煮豉汁,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稍加至二匕。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汤用之。(《千金方》)

⑤治胞衣不下:鹿角屑1.5克。为末,姜汤调下。(《产乳集验方》)

⑥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黄赤,研,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产乳集验方》)

⑦治筋骨疼痛:鹿角,烧存性,为末,酒服5克,日二。(《纲目》)

⑧治骨虚极,面肿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气衰发落齿槁,腰脊痛,甚则喜唾:鹿角100克,川牛膝(去芦,酒浸,焙)75克。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济生方》鹿角丸)

⑨治妇人白浊,滑数虚冷者:鹿角屑,炒黄,为末,酒服10克。(《妇人良方》)

⑩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2.5克,日二,渐加至方寸匕。(《千金方》)

⑾治溺血久不止,脉细数者:鹿角400克(烧灰),秋石100克(煅灰)。共为末,蜜丸,乌梅汤下15克。(《医略六书》鹿角秋石丸)

【炮制方法】鹿角片: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取出镑成薄片后晒干。鹿角粉:取镑片研成细粉。《千金?食治》:“鹿角,错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浸之,微火熬令小变色,暴干,更捣筛。”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雷公炮炙论》:“鹿角使之,胜如糜角,其角要黄色紧重大好者。”②《本草图经》:“鹿,年岁久者,其角坚好,煮以为胶,入药弥佳。”

生药材鉴定

①花鹿角为梅花鹿的老角,呈分枝伏,三岔或四岔,长约30~50厘米,左右两枝对称。主枝梢向后面弯曲,直径2.5~4.5厘米,分枝向两旁伸张;枝端渐细。基部有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表面黄棕色,枝端浅黄白色,无毛,有光泽,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有纵棱。质硬。断面周围白色,中央灰色,并有细蜂窝状小孔。气无,味微咸。以质坚、全体有骨钉、光泽者为佳。②马鹿角为马鹿的老角。形与花鹿角相似,每枝多为3~6岔。全长50~60厘米,直径约3~6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骨钉不显著,基部有珍珠盘。骨质坚硬,断面外国白色层极厚,中央多灰黑色,有的微呈红色,具粗蜂窝状孔。气无,味微咸。以粗壮坚实、无枯朽者为佳。鹿角除上述品种外,尚有野生的白鹿CervusmaoneilliLydekker、白唇鹿C.AlbirostrisPrzewalski、水鹿C.unicolorKerr的角亦作鹿角使用。商品在四川称为草角(白鹿角)、岩角(白唇鹿角)、春角(水鹿角),产量均少,品质亦差。

【化学成份】鹿角含胶质25%,磷酸钙50%-60%,碳酸钙及氮化物。另含氨基酸,内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

【药理作用】抗炎作用;多毛鹿角正丁醇提取物(BETA)50mg/kg腹腔注射给于大鼠,可见大鼠肝和脑组织中线粒体的单胺氧化酶(MAO)活性被明显抑制。体外实验亦证明具有对MAO抑制活性。鹿角提取物40mg/kg,可使氟烷轻度麻醉狗心搏出量明显增加。

【鉴别】

理化鉴别取梅花鹿角和马鹿用新鲜横断面,在紫外光灯(365um)下观察:梅花鹿角骨密质显亮白色,骨疏质显灰白色荧光。马鹿角骨密质显淡蓝色。骨疏质显蓝褐色荧光。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浸出物依热浸法测定,浸出物心得少于17.0%。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取梅花鹿角和马鹿用新鲜横断面,在紫外光灯(365um)下观察:梅花鹿角骨密质显亮白色,骨疏质显灰白色荧光。马鹿角骨密质显淡蓝色。骨疏质显蓝褐色荧光。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浸出物依热浸法测定,浸出物心得少于17.0%。 

军事武器

它是一种守城武器,又分防步兵或骑兵的。

第一种是将许多尖锐而坚固的树枝或树干捆绑在一起而成,因形状像鹿角而得名,亦称拒鹿角。

第二种就是把圆木削尖,并交叉固定在一起以阻止骑兵进攻,可以活动,也称拒马。

鹿角在古代战争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军营遭到敌军骑兵的偷袭。骑兵以其速度快、灵活和杀伤力大成为偷袭营寨的常用兵种,因此通过削尖的木棒而制成的木栅栏即“鹿角”,可以有效防止敌军骑兵的冲锋。并且有些军营的鹿角上绑上一些铃铛,在敌军步兵移动鹿角时可以为守军提供警报,及时有效地防止敌军对本军营寨的袭击,大大提高了军营的安全性和防偷袭性。

该种守城武器是古战场十分重要的,在《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中经常被提到。日本光荣公司的游戏《真·三国无双》及台湾宇峻奥汀科技有限公司的《三国群英传》中也设计了该种武器。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