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甘松

甘松,别称甘松香、甘香松、香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等功效。主治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用治牙痛,脚气肿毒。

经验文章 概述
甘松,(拉丁文名: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强烈松脂样香气。基生叶较少而疏生,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长披针形,先端钝圆,中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三出。聚伞花序呈紧密圆头状;花粉红色;花冠筒状,子房下位,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花期8月。甘松作为药用是指本种甘松和宽叶甘松的根和根茎,有助于理气止痛、醒脾健胃的功效,有助于治疗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牙痛、脚气的作用,气虚血热者忌服甘松。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甘松

拉丁学名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桔梗目Campanulales

败酱科Valerianaceae

甘松香属Nardostachys

甘松

分布区域

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西藏

生境

高山草甸, 高山灌丛, 高山石地

是否中国特有

是否引种栽培

非人工引种栽培

植物属性

植物形态

1.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20-35cm。全株有强烈松脂样香气。基生叶较少而疏生,[1]甘松相册(20张)通常每丛6-9片,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长披针形,长6-20cm,宽4-10mm,先端钝圆,中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三出。聚伞花序呈紧密圆头状;总苞2片,长卵形;小苞片2,甚小;花萼5裂,齿极小;花粉红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基部偏突;雄蕊4,伸出花冠;子房下位,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长约3mm,萼突破存。花期8月。

2.宽叶甘松 本种与甘松的区别在于:根茎密被叶鞘纤维;丛生叶长是匙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长达25cm,宽达2.5cm,基部渐窄而为叶柄。茎生叶下部的椭圆形至倒卵形,是部下延成叶柄,上部的叶无柄。花后花序主轴和侧轴多数不明显伸长。果实被毛。花期6-8月。

地理分布

1、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4500的高山草原地带或疏林中。

2、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西藏等地。

功效与作用

甘松的功效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和宽叶甘松的根和根茎,甘松别名甘香松、香松,甘松有理气止痛、醒脾健胃的功效,甘松有治疗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牙痛、脚气的作用,气虚血热者忌服甘松。
 药名:甘松
 功效分类:理气药;止痛药。
 科属分类:败酱科
 别名:甘香松、香松。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理气止痛;醒脾健胃。
 主治: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牙痛;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感想末敷;或泡水含漱;或煎汤外洗。
 来源: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和宽叶甘松的根和根茎。
 甘松治思虑伤脾或脾胃虚寒之饮食无味,食多腹胀,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缓弱者,每多与党参、白术、木香、焦三仙等同用。
 甘松与山柰相须为用,以增理气止痛之效。
 甘松治脾虚运化不健而胀满者,可配党参、白术、木香等健脾和胃之药。
 甘松治因寒而气滞胀痛者,可配干姜、高良姜等温中行气之品。

甘松的作用

甘松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芳香行散;甘松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醒脾开胃的功效;甘松主治脘腹冷痛胀满,不思饮食,胸痛,牙痛,跌仆伤痛,脚气浮肿,霍乱转筋。
 1、甘松治各种肠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朴。 煎服。 (《四川中药志》)
 2、甘松治湿脚气,收湿拔毒:甘松、荷叶心、藁本。 三味煎汤,洗之。 (《普济方》甘松汤)。
 3、甘松治神经性胃痛:甘松香、香附、沉香。 煎服。 (《四川中药志》)
 4、甘松治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 为细末,百沸汤泡,漱口。 (《普济方》)
 5、甘松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甘松六钱,广皮一钱半。 水500毫升,浸于沸水内三小时(每半小时内煮沸一次)。 分十二次服,日服六次。 (江西《中草药学》)
 6、甘松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甘松一两,陈橘皮一两半。 上为细末,水煮面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 (《鸡峰普济方》松香丸)
 甘松用于胸腹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甘松温而不热,甘而不滞,其气芳香,能开脾郁;其性温通,能行气止痛。在临床上常用于气郁胸闷、胃脘疼痛等症,可与木香、香橼皮等配伍同用。
 甘松汤(《本草纲目》)治脚气:甘松、荷叶、蒿本格等分。煎汤外洗。方中甘松收湿拔毒,为君药。
 大七香丸(《和局方剂》):香附、麦芽、砂仁、藿香、甘草、肉桂、陈皮、丁香、甘松、乌药。治脾胃虚寒,心腹满痛。

甘松用药禁忌

气虚血热者忌服甘松。

中药属性

基本信息

【概述】:本品为败酱多年生草本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干燥根茎及根。春秋季采挖,晒干或阴干。

【别名】:香松、甘松香

【性味与归经】:味辛、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行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用于中焦寒凝气滞,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呕吐;外用治牙痛。

【用法与用量】:煎汤,3-6克。外用适量。气虚血弱者慎用。甘松(6张)

【贮藏】:置干燥阴凉处。

(药典版本)

【临床应用】:

1.甘松汤(《本草纲目》)治脚气:甘松、荷叶、蒿本格等分。煎汤外洗。方中甘松收湿拔毒,为君药。

2.(《本草纲目》):“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3.(《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

1、原药材

形状: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上端有茎基残留。

颜色及表面: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表面棕褐色。外被多数基生叶残基,膜质片状或纤维状,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皱缩,有须根。

质地:松脆,易折断。

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分层,常裂成片状,木部黄白色。

气味: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2、质量标志

以条长、根粗、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或长多角形,淡棕色,壁呈念珠状增厚,有时可见较细密的波状扭曲纹理;另一种碎片的表皮细胞呈长条形,黄棕色或黄色,壁有时呈念珠状增厚。石细胞多单个散在,亦有2-3个成群,呈类圆形或类椭圆 形,偶可见长条形者,长达250µm,壁极厚,无色;胞腔常呈多分枝状,并可见扁圆形的壁孔。

理化鉴别

1、化学定性

(1)取粗粉0.5g,加石油醚5ml,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浓硫酸数滴,显红棕色。

(2)取粉末50g,提取挥发油。取油0.1ml加乙醇2.4ml稀释,再加2,4-二硝基苯肼试剂0.5ml,振摇后放置,析出橘红色沉淀。

2、挥发油测定

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

伪品及易混品

大花甘松为败醫科植物大花甘松Nardostachys grandiflora DC的根及根茎,主产于云南,亦作甘松药用。药材较正品粗大,长约13cm,直径1.5cm。基生叶残基多,且多呈纤维状,显灰棕色,香气较弱。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