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宝宝攻击行为

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据专家介绍,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这种伤害他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行为方式,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等;二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三是间接的、心里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经验文章 概述

  孩子打人也是代有强烈的情绪因素在里面的,想一想孩子生活的世界,就会发现宝宝每一天都在掌握各种新的技能,遇到他们不熟悉的各种事情,因此打人成了孩子表达挫败感或者是承受打击后的复杂情感的一种方式。其次打人是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4岁到孩子玩具被抢走后会说:还给我!1岁的孩子不会说话,于是就用拳头来代替语言,而且1、2岁的孩子也意识不到打人会伤害别人。应付攻击性强的宝宝,首先要分析造成他们行为的原因,再合理科学地进行引导。

  为争取游戏空间造成的攻击行为

  案例一:洋洋正坐在地板上堆积木,旁边的新新玩汽车赛跑,洋洋被吸引而忍不住探过身子看新新玩。洋洋挡住了新新的活动范围,新新二话没说,一把把洋洋推倒,又自顾自玩了起来。

  解读:1-3岁的宝宝,不能准确的把握空间关系。所以在和同伴在一个小空间时,出于一种条件反射,宝宝可能会不自觉地推开挡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对身边的孩子采取武力进攻的方式,以争取自己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建议:当宝宝和小伙伴在一起游戏时,要注意给宝宝们一个宽敞的活动空间和丰富而充足的玩具。这个阶段的宝宝,通常是各玩各的,当宝宝由于过于投入而不自觉进入别人的“领地”时,可以提醒宝宝,他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活动,让宝宝找到自己的活动空间。

  肢体语言不当所造成的攻击行为

  案例二:10个月的贝贝和1岁半的宁宁是表姐妹,经常在一起玩。恰巧这时贝贝哭了起来,宁宁也不笑了,疑惑地望了一眼妈妈后用力把贝贝推开,贝贝哭得更厉害了。宁宁看着贝贝,也哭了起来。

  解读:人们常说:宝宝打人,没轻没重。这是因为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动作力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比较差,有时宝宝是向喜欢的人表示好感,但是因为不知如何正确表达,造成了善意的攻击。

  建议:宝宝对自己动作的认知是通过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要时时对宝宝的动作做出正确的回应。当宝宝用力过猛打疼你时,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同时给他示范恰当的表示好感的方法。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与小朋友交往了。

  语言能力欠缺造成的攻击行为

  案例三:小朋友们在户外游戏,晶晶和好朋友在摇木马,晶晶看到旁边有一个皮球,从木马上下来去捡皮球,东东坐上了晶晶的位置,晶晶赶紧丢下皮球跑过来,把东东推了下去,自己坐上了木马。

  解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当自己有需求时,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好用动作替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导致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建议:2-3岁是宝宝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宝宝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减少由此而造成的攻击性行为。同时,由于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依赖肢体语言来与同伴交往,父母也要强化孩子习得正确的肢体语言。

  宝宝情绪不好造成的攻击行为

  案例四:宝宝要吃糖,妈妈不让宝宝吃,宝宝大哭,但是妈妈并不妥协,把宝宝留在房间,去忙自己的事情了。奶奶看宝宝哭得伤心,想哄哄宝宝,宝宝却伸手打了奶奶一个嘴巴。

  解读:宝宝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比如饿了、累了,或者要求没有满足时,很容易发怒,甚至动手打人。另外,宝宝在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和成人的感觉一样,如果遭遇失败,都急于发泄自己的情绪。

  建议:父母要与宝宝多多交流,积极关注宝宝的需要,教给宝宝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在宝宝学技能遇到挫折时,当宝宝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父母可以把宝宝抱在怀里,使他平静下来,再贴着宝宝的脸,轻声地鼓励宝宝,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爱,提高宝宝抗挫折的能力。

  缺乏分享意识造成的攻击行为

  案例五:奇奇和妈妈去田田家里玩,田田把玩具都拿到自己身边,不让奇奇玩,田田妈妈给奇奇一个小汽车,田田一下子不高兴了,用眼睛瞪着奇奇,又伸出小脚去踢奇奇。

  解读: 2-3岁的宝宝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经验,也缺乏分享意识。

  建议:父母在家要有意识地教育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并在家庭中利用、创设机会让宝宝来发展分享行为:如让宝宝与家人分享食物;让宝宝带上玩具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随着宝宝集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分享行为的发展,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会越来越少的。

  遵循以下几条建议,减少孩子攻击行为

  1、首先保持冷静,当你做出了榜样,孩子会向你学习在紧迫关头保持耐心。

  2、表达你的想法和感受,关心一下被打的孩子,向打人的孩子解释一下打人使其他人受伤了,告诉他被打的小朋友很疼,小朋友的父母也很伤心,让他知道打人的后果。

  3、强制道歉不可取,父母可向被打的孩子主动道歉,表示关心,这样效果较好。

  4、建议孩子用正确的其他方式代替打人行为。

  5、表扬孩子的积极行为,鼓励他做的对。

  6、往复循环,一定会成功。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