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拔牙后注意事项

拔牙,是口腔科最常用的治疗技术。20世纪50年代,拔牙原因最多的是龋齿、牙周炎,随着牙体、牙髓治疗技术的发展,因龋齿拔牙者减少,牙周炎仍是拔牙的常见原因。

经验文章 概述

拔牙是口腔科最常用的治疗技术。因拔牙可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引起出血、肿胀、疼痛等反应,也可导致血压、体温、脉搏的波动,所以必须慎重对待。对心血管病、血液病患者尤应注意,否则会带来严重后果。牙齿缺失可引起牙槽骨萎缩,邻牙和对颌牙移位或伸长,造成咀嚼障碍。前牙缺失直接影响发音和外观。儿童乳牙过早缺失,可造成牙颌发育畸形。因此,必须严格掌握拔牙的适应症,只有当牙齿对健康有不良影响,而又不能用有效方法治疗保存时,才考虑拔除。

原因

20世纪50年代,拔牙原因最多的是龋齿、牙周炎,随着牙体、牙髓治疗技术的发展,因龋齿拔牙者减少,牙周炎仍是拔牙的常见原因。下颌最后一个磨牙阻生,常有牙龈盖覆,在牙龈与牙冠面之间形成一个深袋,易储存细菌与食物,引起冠周炎,并反复发作,为根除其痛苦,常需于炎症消退后拔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牙齿整齐、美观,为使前牙排齐而拔除一、二个前磨牙叫做减数拔牙,是矫正上前牙列不齐的常用方法之一。

适应症

① 各种牙病不能治愈保存者。

② 各种错位牙、阻生牙和埋伏牙出现症状者。

③ 引起其他疾病的病原牙或病灶牙。

④ 最后一颗没有对牙合牙的错位牙。

手术步骤

消毒、麻醉、分离牙龈、挺松、拔除、纱卷压迫止血。

主要拔牙器械为骨膜分离器(为分离骨膜或牙龈之用)、牙挺和牙钳。

拔牙时,一般采用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作传导或浸润麻醉。多用改进后的高速涡轮手机拔除阻生牙,它不仅切割速度快,易于将根冠横断,分别取出,而且具有耐腐蚀、耐高温的特点,能用高压蒸气、干热、煮沸等方法消毒,以避免造成交叉感染,特别是避免对乙型肝炎的传播。拔牙后不应立即漱口,不要以舌舐吮创口,禁用手指触摸。2小时后,血块凝结较好时,才可进食,一般以半流质饮食及软食为宜,且勿用拔牙侧咀嚼,进食后轻漱口,防止创口感染。

抗菌药物应用

拔牙后1~2天,创口有轻痛属正常现象,若疼痛加剧,则可能有感染。常见的并发症多为急性蜂窝组织炎、颌骨骨髓炎等。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次为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梭形杆菌等的混合感染。腐败坏死性蜂窝组织炎主要是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性感染,比较少见。应针对病原菌使用抗菌药,临床常用的药物有磺胺药、青霉素、卡那霉素及庆大霉素等。卡那霉素用于治疗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变形杆菌感染,但有可能引起听神经和肾脏损害,故疗程不宜过长(一般7~10天)。庆大霉素作用近似卡那霉素,毒性较小。

拔牙创愈合

拔牙创内充满血液,约15分钟即可开始形成血凝块,数小时后牙龈组织收缩,使拔牙创口变小,24小时后血凝块逐渐有结缔组织长入,3~4天后牙龈上皮由周围向血凝块表面生长并完全覆盖,2周后逐渐有骨组织生长。 并发症及其防治 常见的并发症有两种: 拔牙后出血 牙拔除后半小时吐出纱布卷,一般即不再出血。拔牙后1~2日内唾液中带少量血丝是正常现象。若仍有明显出血,即称为拔牙后出血,绝大多数为局部原因引起,如牙龈撕裂、残存碎骨片等,清除缝合后,再用纱卷压迫止血;若为全身原因引起,应在局部处理同时,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干槽症

拔牙后数日内创部空虚无凝血块,而为一层具有特殊恶臭的腐败物所覆盖。局部有明显疼痛,向耳颞或下前方扩散,轻探或以冷水刺激可引起剧痛,是拔牙的重要并发症,尤其是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干槽症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其病因虽经大量研究,认识仍未统一。20世纪60年代认为创伤及感染为主要病因;70年代,中国学者认为除创伤因素外,解剖因素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干槽症的另一重要病因。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大,因为拔牙窝需要容纳部分牙冠,且常缺少两牙根之间的骨间隔,早期血块向周围牙槽壁收缩时,中心部分容易空虚,使血块感染脱落或脱落感染而发生干槽症。北欧学者认为,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动的增加使血块分解,是干槽症发病原因。由于创伤并发牙槽炎症,牙槽释放活化因素,使血块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使血块溶解,从而细菌侵入发展成干槽症。因其病理机制是纤维蛋白溶解,故称为纤维蛋白溶解性牙槽炎。

用碘仿海绵置入拔牙创内可以缩小拔牙创,保持血块的存在及防止感染。也有人提出用抗血纤溶芳酸预防干槽症。治疗干槽症时,在局部麻醉下彻底清创,即以镊子夹取小棉球蘸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擦拭牙槽骨壁,将粘着的腐败坏死物彻底清除。然后紧密填塞碘仿纱条。这样可以促进干槽的早期炎症消退和肉芽生长,彻底隔离外界刺激。绝大多数患者治疗一次后,疼痛基本消失,不需换药,10日后即可取出纱条。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